校外情犯罪的构成条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涉及情况很多,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例如,抢劫罪未成年会被判多长时间抢劫罪未成年,涉嫌抢劫罪,可以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未成年犯罪可以从轻处罚,具体量刑看情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二百六十三条【抢劫罪】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法律上并没有关于感情诈骗罪的规定,在刑法中也没有感情诈骗这一罪名。如果行为人通过感情欺诈骗取受害人财物,构成犯罪的可以按照一般诈骗罪追究其刑事责任。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达到此标准公安机关会予以立案。
没有校园欺凌罪这个罪名,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受害人。该行为一般会涉嫌故意杀人罪、过失致人死亡罪、故意伤人罪、过失重伤罪、侮辱罪和强奸罪和奸淫幼女罪等。要是有勒索财产的行为的还可能涉嫌抢劫和敲诈勒索罪。
-
构成校园欺凌罪的条件
构成校园霸凌罪的条件如下:1、校园霸凌罪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2、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3、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园霸凌的犯罪涉及两方面,一方面是人身权利
2021.12.11 2,440 -
犯罪构成的条件
犯罪构成条件有犯罪主体、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客体四个方面;犯罪构成是指对行为的性质及其社会危害性具有决定意义,而且是该行为成为犯罪所必需的那些事实特征。
2020.04.03 118 -
构成犯罪的条件
构成刑事犯罪的条件有主体、主观、客体、客观四方面。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人,犯罪主体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数人,单位也是犯罪主体。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所实施的犯罪行为及其结果主观上具有的心理状态,即故意和过失。客观方面指犯罪行为的具
2020.04.08 136
-
婚外情构成犯罪吗
我国刑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1、自己主动解除或经劝说、批评教育后解除非法婚姻关系的;2、因自然灾害,被拐卖或者其他客观原因
2022-03-15 15,340 -
为境外收买情报罪犯罪构成要件
境外收购情报罪由以下要素组成: 一、本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2、主观方面一般是故意的; 侵权对象是国家安全,即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客观上,有为境外机构和组织者购买国家秘密或情报的行为。
2021-12-16 15,340 -
构成校园欺凌罪的条件
构成校园霸凌罪的条件如下:1、校园霸凌罪的行为必须发生在校园内外、学生之间;2、一方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3、造成另一方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校
2021-12-19 15,340 -
构成犯罪的条件
通常构成犯罪需要有四个条件,即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a.说明某种犯罪危害了什么样利益的要件,在刑法学中称之为犯罪客体。犯罪总是侵害了一定利益的。故意杀人罪侵害了人的生命权,故意伤害罪侵害了人
2022-03-01 15,340
-
01:33
累犯的构成条件累犯的构成条件有三个方面: 1、从主观条件上:前罪和后罪都是属于故意犯罪,司法部门在设立累犯制度的目的主要在于遏制犯罪人的出现再次犯罪,因为刑法的主要任务是遏制故意犯罪者,把惩治犯罪分子、防止故意犯罪的人再次故意犯罪作为自己的目的。 2、从
897 2022.04.17 -
01:24
构成遗弃罪的条件遗弃罪是指,对于老人、孩子或者因患病等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行为人负有扶养义务但是拒绝扶养,且情节恶劣的行为。本罪侵犯的客体是被遗弃人在家庭成员中的平等权利,但是对象仅限于老人和孩子以及其他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遗弃的行为往往会对被害人的身
2,906 2022.05.11 -
01:40
累犯的构成条件有哪些累犯的构成条件有三个方面: 1、从主观条件上:前罪和后罪都是属于故意犯罪,司法部门在设立累犯制度的目的主要在于遏制犯罪人的出现再次犯罪,因为刑法的主要任务是遏制故意犯罪者,把惩治犯罪分子、防止故意犯罪的人再次故意犯罪作为自己的目的。 2、从
5,263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