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找人顶罪律师可以进行了解哪些事情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的行为,属交通肇事后逃逸。若是被刑事拘留了或被批捕了,只有律师可以会见。依据现有法律,家属或朋友不能会见犯罪嫌疑人,只有到法院开庭才能见到。这期间,只有委托律师进入看守所会见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律师可以进入看守所了解下列情况:您的亲友是否被刑讯逼供、是否被同监所的犯人欺负或虐待、为其提供法律咨询与帮助、了解涉案罪名与案件相关情况、反馈家人朋友的挂念与希望知道的情况、以及其在里面的状况、代为取保候审、代为申诉或控告等等。无论对亲友还是对被抓的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来说,第一时间找律师介入最有利于保护其合法权益。当家人被刑事拘留后,一般情况下采取拘留措施的机关都会及时通知家人知晓。此时,也是可以探视被刑事拘留的人的,只不过探视的对象只能是聘请的律师,而不能是非律师人员。根据这种情况会判实行的。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交通事故后找人顶罪的行为算肇事逃逸,一般会有以下后果: 1、在肇事人构成犯罪的情况下,顶包人涉嫌构成包庇罪,两者都会受到刑事处罚; 2、在不构成犯罪的情况下,除了对肇事逃逸者处以相应的行政处罚外。顶包人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也会受到行政处罚。
-
交通肇事肇事后找人顶罪怎样定罪
对于肇事者: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的行为,属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人找人顶罪的目的是为了自己逃避法律的追究,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行为人找人顶罪的行为应认定交通肇事后逃逸。对于顶罪者涉嫌窝藏、包庇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
2020.10.21 137 -
交通肇事找人顶罪怎么判
一般交通事故不构成犯罪的,找人顶罪按肇事逃逸定性处理,顶替者按照妨害公务行为定性。构成犯罪的,被顶替者按交通肇事罪逃逸定性处理。而顶替者按包庇罪或者妨碍公务罪定性。
2020.01.06 90 -
交通肇事找人顶罪行为怎么认定
一般以交通肇事逃逸认定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的行为。行为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应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刑事处罚,逃逸致人死亡的应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处罚。
2020.01.21 86
-
交通肇事行为人找人顶罪有什么情形,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如何
属于交通肇事罪和包庇罪。 一。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的行为,属交通肇事后逃逸。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
2022-04-11 15,340 -
交通肇事找人顶罪行为人构成什么犯罪,交通肇事找人顶罪
属于交通肇事罪和包庇罪。 一。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的行为,属交通肇事后逃逸。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
2022-05-01 15,340 -
行为人找人顶罪,交通肇事找人顶罪怎么判
属于交通肇事罪和包庇罪。 一。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的行为,属交通肇事后逃逸。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
2022-04-15 15,340 -
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原因,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怎么判
属于交通肇事罪和包庇罪。 一。交通肇事后找人顶罪的行为,属交通肇事后逃逸。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规定:“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交
2022-04-12 15,340
-
01:00
交通肇事逃逸可以私了吗
发生交通肇事后,如果肇事司机逃逸的话,是不能采取私了的方法解决交通事故问题。此时,肇事司机应当及时投案自首,向交警部门承担行政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即使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3,187 2022.04.15 -
01:11
交通肇事罪哪几种情形判实刑
交通肇事罪以下情形判实刑:车辆行为人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碾轧、爆炸、失火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承担事故相应责任的情形。而交通肇事所致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符合刑法中交通肇事罪规定的定罪条件的,要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法律
1,756 2022.05.11 -
01:05
交通事故委托律师处理可以吗
交通事故可以委托律师处理。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以下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具体如下: 1、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2、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3、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3,738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