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判刑的情况严重吗? 有哪些因素?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做假判刑涉及的情况复杂,需要具体分析,例如,公司员工2年做假帐,套公司20万,涉嫌盗窃罪,数额巨大,会被判刑。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至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批准。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判断行为人的行为是否严重,应综合分析以下因素:行为的方式和手段;行为的直接危害和间接不良后果;行为的时间和地点;行为人的一贯表现。
以下是行贿罪情节严重的情形:行贿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不满五百万元的;行贿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一百万元,并具有法律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其他严重的情节。
-
虚假广告罪有哪些严重情节
虚假广告罪的严重情节有: 1、主要是指多次实施虚假广告; 2、为多人实施虚假广告行为; 3、虚假广告,违法所得大;导致多人上当受骗; 4、造成不良影响的; 5、相信广告内容,接受宣传商品和服务,造成生产、经营、生活等严重损失或阻碍。 《中华
2022.04.14 566 -
判断刑事责任有哪些因素
判断刑事责任有以下因素: 1、刑事责任年龄。对刑事责任年龄作出如下规定十四岁以下的人不承担刑事责任,即十四岁以下的人实施的任何行为都不构成犯罪; 2、对于无责任能力的判断,应同时采用医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 3、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犯罪
2022.03.29 318 -
哪些前科判缓刑缓刑的因素
前科构成累犯不能判缓刑。前科情况并非影响宣告缓刑的直接因素,只有前科构成累犯的情况下,才不适用缓刑。有前科的犯罪行为人亦可通过自首、坦白、认罪认罚、积极取得被害人谅解等方式争取缓刑。
2020.09.07 152
-
寻衅滋事罪判断情节是否严重的因素有哪些
1、行为的方式和手段。行为的方式和手段对危害结果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社会心理的伤害程度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认定情节是否严重时,应该考察行为人是否使用了暴力、威胁等手段,是否采用了公开或者组织的方式
2022-12-08 15,340 -
寻衅滋事罪判断情节是否严重的因素有哪些?
1、行为的方式和手段。行为的方式和手段对危害结果的大小具有决定性作用,对社会心理的伤害程度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认定情节是否严重时,应该考察行为人是否使用了暴力、威胁等手段,是否采用了公开或者组织的方式
2023-05-30 15,340 -
军婚破坏最严重判刑的情况有哪些
军婚被破坏最重判刑是三年有期徒刑。破坏军婚罪指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还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行为。根据法律规定,犯破坏军婚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
2023-06-15 15,340 -
操作证券情节严重考虑哪些因素
1、行为人人身危险性程度,即行为人是初犯、偶犯,还是常犯、累犯; 2、行为人行为的结果状况,即行为人实际谋取利益或避免损失的数额大小,破坏证券、期货市场秩序的实际情况和不利影响是否严重、恶劣; 3、行
2022-07-20 15,340
-
01:28
合同上的不可抗力因素有哪些不可抗力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自然灾害属于不可抗力。比如:地震、台风、洪水、冰雹、蝗灾、风暴等; 2、政府行为属于不可抗力。比如:征收、征用等; 3、社会异常事件属于不可抗力。比如:罢工、骚乱等社会异常的、突发的事件。 值得注意的
7,706 2022.04.15 -
01:19
刑法从重处罚的情形有哪些刑法从重处罚的情形是非常多的,缉毒人员或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组织包庇他人涉及走私、贩毒、制造毒品、向未成年售卖毒品等行为,会被从重处罚的;国家工作人员领导他人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的,从重处罚;刑讯逼供或者使用不正当手法逼迫他人提供违背事实的证据
3,507 2022.04.15 -
01:06
诽谤罪情节严重判几年诽谤罪是行为人实施捏造并散布某种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行为人明知自己散布的是足以损害他人名誉的虚假事实,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损害他人名誉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目的在于败坏他人名誉。如果行为
1,695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