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农村户口受害者按城镇标准赔偿范围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般而言,受害者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并在城镇务工、生活、消费,就可按城镇标准计赔偿。如果以排除法来判断,农村户口的受害者按城镇标准计赔主要基于两个要素,一是没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二是居住生活在非农村区域达一年以上。 因交通事故受到伤害的当事人,属以下情形之一,可以按城镇标准赔偿。 1、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并在城镇务工、生活; 2、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不以农业收入为生活来源; 3、在城镇居住一年以上,年龄女在55周岁以上,男60周岁以上及未成年人; 4、在城镇经商一年以上; 5、户籍所在地基层组织系村民委员会,但本户已被征地; 6、户籍属于成都五区农村户口,未被征地; 7、外来务工的建筑工人,在一个或多个建筑工地连续务工超过一年; 8、虽然居住在农村,但就职于某单位超过一年,以非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计算受害的农村居民的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标准。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年度核算指标,它反映的是全国或一个地区农村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农村居民纯收入是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有关费用性支出后的收入总和。
交通事故之后农村人口赔偿不按照城镇人口赔偿标准赔,标准是不一样的。根据规定,残疾赔偿金和死亡赔偿金的标准要根据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分别计算。
-
交通事故中农村人口按城镇人口赔偿标准赔吗
不是。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2020.03.22 149 -
交通事故农村城镇赔偿标准?
交通事故中农村和城镇赔偿标准,受害人是城镇居民,应当按照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计算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按照城镇居民消费支出计算,受害人是农村居民,按照农村人均收入水平计算赔偿金,被抚养人生活费按照农村消费支出计算。
2022.12.02 139 -
城镇农村交通事故赔偿标准
发生交通事故,三种情形农民可按城镇标准获赔在交通事故中,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死亡赔偿金的赔偿标准,是严格按照城镇或者农村居民的不同身份来确定的,且赔偿金数额不同,但在三种情形下,农村居民也可以按照城镇居民标准获得赔偿。
2020.08.20 403
-
城镇户口农村户口交通事故赔偿标准
按照交通事故责任比例承担赔偿责任。 交通事故造成人员死亡的,赔偿项目包括死亡赔偿金、丧葬费、被扶养人生活费、以及受害人亲属办理丧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费、住宿费和误工损失等其他合理费用、精神损害抚慰金。 死
2022-04-10 15,340 -
交通事故农村户口赔偿标准范围
根据交警部门出具的事故认定书以及具体伤情,可能赔偿以下16个法定赔偿项目: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康复费、整容费、后续治疗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残疾辅助器具费、住宿费、交通费、被抚养
2022-03-31 15,340 -
交通事故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赔偿标准
一、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的赔偿标准相差很大、你是哪里的,如果你家那边标准高,可以按高的要求赔偿。城市伤残赔你20多万元,农村伤残赔偿金近10万元 二、除了(二)以外还要陪给你赔偿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住
2022-05-09 15,340 -
农村户口按城镇标准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
2022-08-16 15,340
-
00:53
农村户口怎么交城镇医保农村户口交城镇医保的方式如下:想要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农村居民可以去村委会申请参加,如果之前已经参保只需要缴纳参保费用即可。参保人员可以在办理参保手续的地方,直接缴纳参保费用即可。现在也有很多地区支持线上缴纳参保费用了,参保人员可通过当地医保
8,380 2022.05.11 -
01:12
什么是城镇户口什么是农村户口城镇户口是指在县级市市区、县人民政府驻地镇和其他建制镇有合法稳定住所的人员,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未成年子女、父母等,可以在当地申请登记常住户口。农业户口指靠自己生产口粮的农业人口。计划经济时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2014年起,
6,796 2022.04.17 -
01:16
户口本怎么看是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户口本看是农村户口还是城镇户口的方式如下:户口簿首页的左上角,户别一栏内,注明是农村户口或者非农业户口。如果位于实行了户籍改革的省份,从户口簿上就看不出来了,因此在户口性质上注明的是居民户口,只能到派出所登记的底簿上查到。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
31,720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