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诈骗罪的概念及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对非法集资罪的认定,依照以下几个方面:集资诈骗罪在主观上由故意构成,且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即犯罪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将非法聚集的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集资诈骗罪客观上必须有非法集资的行为。所谓集资,是指自然人或者法人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募集资金或者集中资金的行为。我国《刑法》对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罪规定了三个档次的处刑。即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对诈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对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由于这类犯罪案件情况较为复杂,从实际发生的案例来看,诈骗的数额一般都很大,有的数额在百万元、千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数亿元、数十亿元。那人的行为已构成非法集资罪。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保险诈骗罪的概念:是以非法取得保险金为目的,违反保险法律法规等,向保险公司骗取保险金的行为。量刑标准:数额较大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巨大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数额特别巨大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集资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有关金融法律、法规的规定,使用诈骗方法进行非法集资,扰乱国家正常金融秩序,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且数额较大的行为。 集资诈骗罪的量刑标准如下: 1、基础量刑,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数额
2020.11.10 161 -
集资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集资诈骗罪量刑标准取根据情况而定,具体如下: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诈骗手段非法集资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
2022.04.14 306 -
集资诈骗罪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2020.06.24 137
-
集资诈骗罪的概念及立案标准
定义:集资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行为。立案标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一)个人集资诈骗,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
2022-07-11 15,340 -
信用卡诈骗罪的概念及量刑标准
中国刑法规定了四种信用卡诈骗行为。 一是使用伪造的信用卡。这是指行为人以伪造的信用卡购买商品或在银行自动柜员机上支取现金,进行支付结算以骗取财物。 二是使用已作废的信用卡。这主要是指行为人用作废的信用
2022-05-10 15,340 -
诈骗罪量刑标准的概念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
2022-05-10 15,340 -
集资诈骗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集资诈骗罪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怎么判
1、犯集资诈骗罪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罚金;情节严重的,处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罚金;犯集资诈骗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10年以上有期
2022-03-06 15,340
-
01:13
集资诈骗罪量刑标准根据《刑法》有关的规定,集资诈骗罪量刑标准为: 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诈骗方式进行非法集资,涉嫌金额较大的,依法会被判处五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罚金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涉嫌诈骗金额巨大、或导致其他严重情节的,依法会被判处五
4,244 2022.04.17 -
01:57
集资诈骗案的量刑标准集资诈骗案的量刑标准主要区分个人还是有关单位犯集资诈骗罪,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量刑。集资诈骗罪量刑标准如下: 1、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数额巨大或
686 2022.11.21 -
01:02
集资诈骗案量刑标准集资诈骗罪的量刑,主要看个人或者单位诈骗的数额。集资诈骗罪达到数额较大,法院一般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中,有:造成被害人自杀、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被害人是残疾人、老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行为人假冒国家机关或者公益组织,
1,00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