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病假期限的工资有多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首先是病假期限问题。 根据原劳动部1994年发布的《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给予3个月到24个月的医疗期:(1)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5年以下的为3个月;5年以上的为6个月。(2)实际工作年限10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5年以下的为6个月;5年以上10年以下的为9个月;10以上15年以下的为12个月;15年以上20年以下的为18个月;20年以上的为24个月。病假期间待遇为基本工资的60%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 然后是病假工资问题。 职工患病休假在6个月内的病假工资计算方法:连续工龄<2年者:病假日工资按职工日平均工资的60%计发;连续工龄≥2年且<4年者,病假日工资按职工日平均工资的70%计发;连续工龄≥4年且<6年者,病假日工资按职工日平均工资的80%计发;连续工龄≥6年且<8年者,病假日工资按职工日平均工资的90%计发;连续工龄≥8年者,病假日工资按职工日平均工资的100%计发。 同时,“企业支付职工疾病休假期间的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不得低于当年本市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80%”。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经劳动鉴定委员会确认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而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按其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同时还应发给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患重病和绝症的还应增加医疗补助费,患重病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五十,患绝症的增加部分不低于医疗补助费的百分之百。
根据《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 企业职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应根据其实际参加工作年限和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来决定病假假期。 1.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 2.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十年以上十五年以下的为十二个月;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的为十八个月;二十年以上的为二十四个月。
-
病假的期限是多长时间
病假期限: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上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六个月;五年以上十年以下的为九个月;实际工作年限十年以下的,在本单位工作年限五年以下的为三个月;五年以上的为六个月;其他。
2020.11.24 114
-
职工病假计算方法一般病假工资多长时间不上限
参考如下第四条职工患病,医疗期内停工治疗在6个月以内的,其病假工资按以下办法计发: (一)连续工龄不满1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70%发给; (二)连续工龄满10年不满20年的,按本人工资的80%发给;
2022-03-25 15,340 -
病假工资一般工资多少
1、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治疗期间,在规定的医疗期间内由企业按有关规定支付其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以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但不能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80%。 2、除劳动法第二十五
2021-07-02 15,340 -
一般病假工资多少
病假工资标准:企业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按照有关规定支付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病假工资或疾病救济费可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但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80%。病假工资等于(计算基数除以21、75)乘以计算系数乘以病
2021-12-13 15,340 -
职工病假最长期限是多长
员工病假最长,劳动法没有规定,主要考虑病情和医疗期的规定和使用者的态度。根据《企业员工生病或非工伤医疗期限规定》,企业员工生病或非工伤需要停止工作医疗时,根据本人的实际工作年数和本公司的工作年数,给予
2021-10-25 15,340
-
01:20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多长时间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例如伤情严重或其他特殊情况,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申请延长的,需要经过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确认,而不能由员工与单位协商延长。也就是说,停工留薪的最长时间是2
2,502 2022.04.15 -
01:23
取保候审的期限有多长
大家好,我是110咨询网的特约律师张神兵。取保候审是指法院、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允许一部分符合条件的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针对有以下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和刑事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1、有几率判
6,087 2022.04.17 -
01:17
行政复议的期限有多长
行政复议的期限包含两层意思,首先是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其次是行政机关受理复议后作出复议决定的期限。 关于申请行政复议的期限,我国行政复议法明文规定,公民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对其合法权益造成侵犯时,可自其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
353 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