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刑期间找工作的社会权利是否被剥夺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缓刑期间找工作的社会权利不被剥夺,但还是会有一定影响,如考取公务员,国家司法考试(一些大型资格考试)等,就要求未被判刑。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判刑后不能做领导职务。普通工作不会有影响。《刑法》对于缓刑的规定如下:第七十五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遵守下列规定:(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二)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三)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四)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经考察机关批准。第七十六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第七十七条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被判缓刑不一定剥夺政治权利。根据法律规定,对死刑、无期徒刑罪犯一定会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一定会剥夺政治权利。而判处缓刑不一定要剥夺政治权利。
判缓刑不是一定要剥夺政治权利。根据法律规定,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犯罪分子主要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
罪犯被判缓刑,是否剥夺政治权利
罪犯被判缓刑,不一定剥夺政治权利,是否剥夺政治权利根据具体案情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2020.08.05 164 -
缓刑会被判剥夺政治权利吗?
缓刑犯未判剥夺政治权利的,依然享有政治权利。只有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犯,才会丧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以及担任国有公司、企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的权利。
2020.09.20 166 -
罪犯被判缓刑是否剥夺政治权利
罪犯被判缓刑,不一定剥夺政治权利,是否剥夺政治权利根据具体案情确定。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2020.03.02 106
-
缓刑期间能否剥夺政治权利?
未判剥夺政治权利的,缓刑会有政治权利。缓刑意味着没有执行法院所判处的徒刑,而是给予一个考验期,如果考验期满没有再触犯刑律,经法院判决,可以解除徒刑。
2022-12-02 15,340 -
缓刑是否会剥夺政治权利
罪犯被判缓刑,不一定剥夺政治权利,是否剥夺政治权利根据具体案情确定,不能一概而论。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2023-02-02 15,340 -
被判缓刑的是否剥夺政治权利?
(1)在缓刑期内,主刑没有执行,只是待执行状态,所以不能适用“从徒刑、拘役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的规定; (2)如果缓刑没有被撤销:我认为缓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就要从缓刑期开始计算了:因为,假释比缓
2022-08-05 15,340 -
缓刑假释期间会被剥夺政治权利吗?
假释,是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
2022-08-28 15,340
-
01:18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
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除独立适用以外,依所附加的主刑不同会有所不同。 根据《刑法》第五十五条至五十八条的相关规定,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有定期和终身之分,具体包含下列四种情况: 1、对于判处管制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和管制的期限相等
1,756 2022.04.15 -
00:54
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可以缓刑吗
被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犯罪分子,也有可能适用缓刑。因为剥夺政治权利是一种附加刑,如果犯罪分子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且满足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的四个条件,
1,154 2022.04.17 -
00:57
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吗
无期徒刑会被剥脱政治权利。根据我国《刑法》的明确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是指,剥夺下列几种权利:1、选举权与被选举权;2、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职务
2,996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