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如何要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拖欠工资不给,没有劳动合同怎么要回工资 1、你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该用人单位支付你拖欠的工资、押金、经济补偿金、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加班工资等;从你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2、劳动争议,前提是有证明劳动关系的证据,例如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你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其中有公章的工作证、社会保险缴费记录、有你名字和公章的文件,有一个足以证明劳动关系); 3、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身份证复印件、相关证据、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或营业执照复印件(北京地区不需要提供登记信息)!立案后,开庭,然后调解,调解不成仲裁委会下达裁决书。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在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要想要回拖欠的工资,首先要证明劳动关系的客观存在;其次便可以通过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给付工资和滞纳金。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的处理方法如下: 1、先与用人单位协商; 2、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投诉; 3、处理无果的,可以收集相关证据,申请劳动仲裁;等等。
-
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该如何处理
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如果不予赔偿,可以去劳动行政部门申诉。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二)用人单位
2020.08.27 176 -
拖欠工资解除劳动合同如何才能拿回工资
劳动者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解决: 1、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通常是劳动管理监督大队); 2、可直接申请仲裁; 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裁书后15天内向法院起诉; 4、根据国家规定,仲裁或诉讼时,除在规定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外,还可要求
2022.04.14 341 -
没合同没工资条如何要回拖欠工资
证据方面能够证明劳动关系即可,比如工资条,打卡记录、工装、工作往来信息、同事证言等。利用证据采取如下措施。 1、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 2、向当地的劳动争议仲裁机关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给付工资和滞纳金; 3、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还可以向
2020.11.30 231
-
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如何处理?
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如果不予赔偿,可以去劳动行政部门申诉。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
2022-07-04 15,340 -
如何处理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
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如果不予赔偿,可以去劳动行政部门申诉。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
2023-03-15 15,340 -
无劳动合同老板拖欠工资如何办
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只要你能证明你在他那里干过!劳动法是免费起诉的
2023-05-29 15,340 -
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该如何处理
无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当事人可以要求赔偿,如果不予赔偿,可以去劳动行政部门申诉。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一)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
2022-11-12 15,340
-
00:51
如何要回拖欠工程款
要回拖欠工程款,有以下四种方式: 1、以物抵债,例如建设单位有房屋或者其他在建工程,那么可以与建设单位签订以房抵债协议; 2、利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保证承包人的诉权。实践中工程欠款处理的时间都比较长。一定要保留每次向发包人催要的证据,这样
545 2022.09.21 -
01:18
如何要回拖欠货款
客户拖欠货款的话可以按照以下的方式追回:要是客户自愿并且有能力清偿的情况下,可以与该客户私下协商和解追回货款;与客户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通过诉讼来解决;要是债务金额比较少的时候,债权人可以选择申请支付令的方式来处理,
483 2022.06.06 -
01:01
劳动法工资拖欠怎么办
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通过下列途径寻求解决办法: 第一,可以进行调解。如果用人单位设立了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劳动着可以申请调解。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要是由职工代表、用人单位代表以及工会代表这三方组成,并
2,36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