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产假条例上海何时执行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产假国家规定2017二胎的规定如下: 1、生育二胎需要符合一定的实体和程序要件,依法取得再生育证明之后即为计划内生育。除计划外生育和非婚生育外,无论第几胎,只要符合计划生育政策,均可依法享受相应的产假等福利待遇。 2、二胎产假的长短不管是一胎还是二胎,单胎顺产为90天,难产或多胞胎各相应增加15天。《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的晚育妇女,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晚育假三十天,其配偶享受晚育护理假三天。晚育是指已婚妇女生育第一个子女时,年满二十四周岁。从上述规定来看,生育二胎不是晚育,晚育假三十天和其配偶的晚育护理假三天无法享受。当然,如果单位能多给你30天晚育假,那就更好了。如果单位批准的话,你还可以申请两个半月的产前假,产前假期间的工资收入不得低于以前月工资性收入的80%。取消晚婚晚育假,将原来的独生子女母亲产假调整为奖励假30天。这意味着,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不论是生育一孩、还是二孩,以及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再生育的,都可以享受增加30天产假的优待;同时,丈夫的陪产假从10天增加到15天。 3、产假期间的待遇产假期间,依法享受生育生活津贴和生育医疗费补贴。月生育生活津贴标准为本人生产或者流产当月城镇养老保险费缴费基数,当月缴费基数低于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按照上年度全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计发。如果本人工资标准高于社会保险支付标准的,超出部分,仍应由用人单位补足。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上海市符合生育规定的妇女,除了享受98天产假外,还可享受30天生育假,共计128天。新规定还规定了新婚夫妻的婚假天数(共计10天)和配偶陪产假天数(10天)。
上海市符合生育规定的妇女,除了享受98天产假外,还可享受30天生育假,共计128天。新规定还规定了新婚夫妻的婚假天数(共计10天)和配偶陪产假天数(10天)。
-
陪产假上海有年假吗
陪产假包括周末。陪产假的天数指的是自然天数,非工作日,只有年假才可以顺延,其他婚假,丧假等都是自然天数,且前提是生的孩子符合计划生育规定。拓展资料:男性生育保险报销条件:同时具备以下条件的参保男职工,可申请享受一次性生育补贴: (1)符合国
2020.08.31 306 -
上海2019年年底落户要满足哪些条件
一般落户途径为持有上海居住证,并同时满足:持居住证满7年,持证期间按规定参加上海市城镇社会保险满7年、依法在上海市缴纳所得税。在上海市被聘任为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者具有技师(国家二级以上职业资格证书)以上职业资格,且专业及工种对应等条件
2020.08.11 191
-
2019年上海产假规定
【产假】: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九十天的产假。(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六十二条)女职工产假分别按下列情况执行(上海市女职工劳动保护办法第十四条) (一)单胎顺产者,给予产假九十天,其中产前休息十五天,产
2022-03-20 15,340 -
2019年国家产假条例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 国务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19号 《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已经2012年4月18日国务院第20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总理温家宝 二○一二年四
2022-03-30 15,340 -
2019年上海产假多少天
2020上海产假128天,根据《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符合法律规定结婚的公民,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7天。 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生育的夫妻,女方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还可享受30天的生育
2021-11-17 15,340 -
2019年上海产假新规定
上海劳动法规定的产假为98天(包括产前15天);难产增加15天,多胞胎生育增加15天。计划生育法规定,合法生育的,延长产假30天。国务院《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第七条女职工享受98天产假,其中产前休
2021-12-12 15,340
-
00:55
上海社保缴费比例
上海社保缴费比例如下:医疗保险:个人承担2%,单位承担8%;养老保险:个人为8%,单位承担20%;失业保险:个人为1%,单位承担2%;工伤保险:个人无,单位1%;生育保险:个人无,单位1%。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
9,566 2022.05.11 -
01:10
共有财产如何执行
针对共有财产,人民法院也可以进行执行措施,只是需要采取相应的执行通知程序。具体来说,根据最新修正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要执行共有的财产,首先要通知相关的共有人。其次,需要确认双方共有的具体份额,
2,592 2022.05.11 -
01:21
上海五险一金个人缴纳比例
上海五险一金个人缴纳比例如下:医疗保险:个人承担2%,单位承担8%;养老保险:个人为8%,单位承担20%;失业保险:个人为1%,单位承担2%;工伤保险:个人无,单位1%;生育保险:个人无,单位1%;公积金:个人3.5%,单位3.5%。根据相
7,663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