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定残委托评估是怎么回事?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通常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后,认为可以定为残疾的,可以未果评估。定残委托评估的方式包括: 1、受害人方自行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伤残评定。 在实践中,当事人自行委托评定的,对方如不认可,需要重新向法院申请伤残等级评定。所以,当事人自行委托评定,要考虑对方能否接受。 2、申请人民法院委托评定。 受害人方可在起诉时申请法院委托有资质机构对伤残情况进行评定。对该评定结果,如无特殊情况,对双方都有约束力。法院在接受申请后一般先征求双方意见,如双方能够协商一致选定评定机构的,则由该机构评定,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机构进行评定。 伤残评定机构需要具备法定的资质。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对司法鉴定机构管理、注册等作出了明确规定。选择伤残评定机构必须选择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实践中,有的受害人接受交通管理机构的安排由交通部门的法医出具伤残等级的鉴定书,因该机构常没有司法鉴定资质,其鉴定结论通常不能通过对方的认可。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委托做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包括自行委托评定和申请法院委托评定两种。当事人可以在治疗终结后自行委托具有资格的鉴定机构评定,然后再提起诉讼;也可以先起诉,再向人民法院申请鉴定。
交通事故伤残赔偿金由谁出伤者的损失在对方车辆交强险限额内的由保险公司赔偿,超过部分由肇事方承担.被保险机动车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有责任的赔偿限额为:死亡伤残赔偿限额110000元人民币;医疗费用赔偿限额10000元人民币;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000元人民币。
-
交通事故致残评估怎样申请
交通事故致残评估可以在治疗结束后书面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申请。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相关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事故现场调查结束之日起三日内,委托有资质的鉴定机构进行检查鉴定。尸检应当自死亡之日起三日内委托。对交通肇事逃
2022.04.14 296 -
子女抚养权纠纷委托评估怎么回事?
子女抚养权纠纷委托评估规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当事人应当通过第三方评估,妥善处理未成年子女抚养权纠纷。未成年子女抚养权一般先由双方协议处理;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
2021.02.03 91
-
交通事故伤残评定如何进行委托评估,委托评估的方式是怎样的,方式
等治疗终结后,申请伤残鉴定,根据结果主张侵权赔偿 一、评定时机: 《交通伤残国标》3.2条规定“评定时机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治疗终结为准”。一般来讲,提前评定可能导致伤残等级增高,损
2022-05-03 15,340 -
交通事故定残委托评估的方式有哪些
通常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后,认为可以定为残疾的,可以未果评估。定残委托评估的方式包括: 1、受害人方自行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伤残评定。 在实践中,当事人自行委托评定的,对方如不认可,需要重新向法院申请伤
2022-03-21 15,340 -
交通事故评残的程序是怎样的, 如何委托评定, 评定交通事故伤残评定
交通事故评残的程序:一、评定时机: 《交通伤残国标》3.2条规定“评定时机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治疗终结为准”。一般来讲,提前评定可能导致伤残等级增高,损害赔偿义务人的利益;延后会使伤
2022-04-09 15,340 -
交通事故评残的程序是怎样的,如何委托评定,评定交通
交通事故评残的程序:一、评定时机: 《交通伤残国标》3.2条规定“评定时机应以事故直接所致的损伤或确因损伤所致的治疗终结为准”。一般来讲,提前评定可能导致伤残等级增高,损害赔偿义务人的利益;延后会使伤
2022-04-16 15,340
-
02:03
对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不服怎么办
根据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当事人对交通事故伤残评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评定书后十五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申请重新评定。上一级公安机关在接到重新评定申请书后三十日内,应当作出重新评定的决定。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因伤致残的,在治疗终结后十五日内,可
1,478 2022.04.17 -
00:55
交通事故评不上伤残怎么赔偿
交通事故评不上伤残,具体的赔偿情况如下: 1、交通事故达不到伤残等级的,那么可以要求义务人支付医疗费,误工费,交通费等费用。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 2、受害人因伤致残的,其由于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丧失
4,403 2022.05.11 -
01:05
交通事故委托律师处理可以吗
交通事故可以委托律师处理。当事人、法定代理人可以委托一至二人作为诉讼代理人。以下人员可以被委托为诉讼代理人,具体如下: 1、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2、当事人的近亲属或者工作人员; 3、当事人所在社区、单位以及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3,802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