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款人以个人名义向开发商起诉能胜诉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债务人以个人名义借款,虽然声明将借款用于楼房开发,债务人也是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但开发公司与借款无关,债权人不能起诉开发公司承担偿还债务。对于债务,债务人不按约定偿还债务的,作为债权人应当以债务人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债务人按约定偿还债务。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此问题公司法人指法定代表人,法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向本公司借款是有效的,法律没有作出强制性规定。但公司法定代表人同时具有董事或高管资格的,以个人名义向本公司借款是无效的。
借款人能起诉放款人,但是需要符合起诉条件。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三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当事人依照法律规定享有的起诉权利。对符合本法第一百一十九条的起诉,必须受理。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原告对裁定不服的,可以提起上诉。
-
起诉开发商不办房产证能胜诉吗
起诉开发商不办房产证,能否胜诉要具体看证据情况。民事诉讼秉承,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胜诉的前提在于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民事诉讼证据种类如下:1、当事人的陈述;2、书证;3、物证;4、视听资料;5、电子数据;6、证人证言;7、鉴定意见;8、勘
2022.04.16 2,475 -
企业以个人名义向个人借款怎么办
企业代表人以个人名义借款的,由代表人自行承担。依法成立的合同,仅对当事人具有法律约束力。企业代表人的个人债务与企业无关,由代表人以个人财产承担清偿责任。
2021.04.27 241
-
个人以个人名义借款用于楼房开发,已经向开发商起诉的,还能起诉吗
债务人以个人名义借款,虽然声明将借款用于楼房开发,债务人也是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但开发公司与借款无关,债权人不能起诉开发公司承担偿还债务。对于债务,债务人不按约定偿还债务的,作为债权人应当以债务人为被
2022-02-25 15,340 -
公司借款可以以个人名义向法人借款吗
可以作为公司借款入账具体参考法律条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二十三条企业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以企业名义与出借人签订民间借贷合同,出借人、企业或者其股东能够证明所借款
2022-03-21 15,340 -
以自己名义向他人借款, 被起诉怎么办
法律规定被执行人唯一用于居住的住房是不能被执行的,所以就算败诉,你也不用担心没有住的地方。而你以自己的名义向他人借钱,理论上对方起诉你你需要还款,建议委托律师找到证明实际借款人的证据或是要求弟弟还款。
2022-05-04 15,340 -
个人贷款向公安局起诉开发商还能直接拿到法院起诉吗
债务人以个人名义借款,虽然声明将借款用于楼房开发,债务人也是开发公司法定代表人,但开发公司与借款无关,债权人不能起诉开发公司承担偿还债务。对于债务,债务人不按约定偿还债务的,作为债权人应当以债务人为被
2022-04-04 15,340
-
01:13
担保人能起诉借款人吗
担保人可以起诉债务人。但是,通常是担保人先向债务人追偿,债务人不还债时,担保人就可以收集好债务人不还债的证据,准备好起诉状,向被告所在地的法院进行起诉。 按照法律规定,如果被担保的债权,有物的担保还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没有履行到期债务,同时
1,721 2022.04.17 -
00:55
找不到借款人能起诉吗
找不到借款人能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
1,405 2022.04.15 -
01:01
借条上借款人姓写错了能起诉吗
借条上,如果借款人的姓氏被写错了的话,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但是,人民法院在审理的过程中,不一定会认定这一项债权债务关系成立。这主要因为:出借人也就是借款人的准确姓名,是借条中的重要内容。而借条,又是证明债权债务关系成立的重要证据。我国
1,38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