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额利息吸收大家投资,是否构成非法集资?以高额利息吸引大家?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非法集资”并不是刑法上一个独立的罪名,非法集资是指涉嫌刑法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其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出具凭证,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的活动。据此,您的朋友“以高额利息吸引大家投资”,涉嫌的应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根据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现行有效),第三条的相关规定,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10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若您的朋友以个人名义吸收了将近五十万的公众资金,则很有可能已经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并不要求存在利息,只要有吸收行为即可成立该罪。 具有下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应予立案追诉: (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一百万元以上的; (二)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三十户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百五十户以上的; (三)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给存款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四)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五)其他扰乱金融秩序情节严重的情形。
高额利息不受法律保护,法律禁止高利贷,如果借款的当事人约定的借款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范围的,则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可以不予支付,但是合理的本金及利息当事人还是需要偿还。
-
自愿给付高额利息是否违法
自愿给付高额利息的,如果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范围则不符合法律规定,法律禁止高利贷,利率超过了法律规定的范围的,超过部分的利息不受法律保护,借款人可以不予偿还。
2021.04.03 227 -
利息大于多少是高利贷
年利率超过36%的都属于高利贷。民间个人借贷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但双方协商的利率不得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的4倍。超过上述标准的,应界定为高利借贷行为。
2021.03.29 538
-
高额利息非法集资吗
1、不一定,需要取决于借款目的和手段。 2、民间借贷属于民事行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约束和保护。 3、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
2022-07-19 15,340 -
高额利息是不是非法集资
1、不一定,需要取决于借款目的和手段。 2、民间借贷属于民事行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约束和保护。 3、根据民法典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同
2022-11-04 15,340 -
大额高利贷利息多高
4分利息,如果是年利率则为年利率40%,如果是月利率,年利率达到48%,当然是高利贷了。 在法律上认定的高利贷是指超过银行同期基准利率的4倍,也就是产生法律纠纷时支持同期基准利率四倍以内的利率水平,超
2022-08-03 15,340 -
以高额利息诱饵,吸收多人存款,非法吸储罚款缓刑几率大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
2022-07-25 15,340
-
01:11
超过国家多少的利息算高利贷
法律并未直接对高利贷的利息作出规定,但是可以通过合法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来确定违法无效利率的具体数额。按照最新的司法解释规定,超过借贷合同成立时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四倍的利率,不会受到人民法院的支持。而目前的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4倍
1,534 2022.04.17 -
00:54
法定利息最高标准
我们国家规定的最高利息是百分之三十六,如果超出百分之三十六的话,超出部分法律是不保护的。 我国的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借贷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利率,没有超过年利率百分之二十四的,出借人可以请求借款人,按照双方约定的利率,来支付利息。 借贷双方当事人
6,177 2021.04.25 -
01:04
非法集资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区别
非法集资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区别体现在很多方面,具体而言,二者的区别主要包括:主观目的不同,客观行为表现方式不同以及量刑幅度不同等方面。行为人非法集资的主观目的主要为,永久地非法占有公众存款,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主观目的为暂时占有公众存款。
2,40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