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的签订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房东签租赁合同的注意事项: 1.房屋出租前应当对房屋进行必要的整理和修饰,使房屋整洁、美观,并准备几件必用的家具,给房客家的感觉。对房客的有关资料,如身份证、工作单位等情况也应了解准确。 2.房东与房客要签订一份租赁合同或协议。合同或协议中必须明确以下内容:房屋位置、面积大小、每月租金、付款方式、每月何时付款;租赁房屋内的家具、设施明细表、损坏责任及如何赔偿;各种费用的承担,如物业管理、治安清洁、有线电视费用等等。 3.房客入住后所发生的如水、电、煤、电话等费用,在房客付费后,房东最好将付款凭证收集保存在自己身边。这样既能督促房客按时付款,又能避免欠费太多,更能防止因房客突然不辞而别欠下大量费用。 4.要经常和房客保持联系,可间隔一段时间到租赁房屋内看看,以了解房屋的居住情况,也可对房屋内设施的使用有所了解。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房东容许转租的,和二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有法律效力。如果房东不容许转租的,且转租合同期限在6个月内的,租赁合同无效。如果房东不容许转租的,但房东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承租人转租,但在六个月内未提出异议,转租合同有法律效力。
与二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经原出租人同意有效。租赁合同中已经约定可以转租、或虽未约定但原出租人明确表示同意转租的,二房东可以出租给第三人。新签订的租赁合同应符合双方意愿,转租时不得在房屋内擅自搭建、不得拖欠租金、不得超过剩余租赁期限。
-
房屋租赁合同的签订
写清出租方(甲方)与承租方(乙方)得详细信息,包括姓名身份证号。表明法规规定,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甲、乙双方就下列房屋的租赁达成如下协议,协议内容分条举例,包括租赁期限,房屋租金,付款方式。结尾双方签名写清日期。
2021.04.03 384 -
二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有效吗
二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符合下列条件的有效: (1)房屋租赁合同有效且尚未终止。 (2)经出租人同意。 (3)次承租人须符合法定的条件。次承租人必须完全符合法律关于承租人的主体资格要求,法律、法规和规章对承租人主体资格有限制的,完全适用于次承租
2021.02.06 163 -
签订房屋租赁合同
签订房屋租赁合同时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1、房屋租赁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合法和诚实信用原则。由出租人和承租人在协商一致的情况下签订合同。 2、住房具体情况住房的具体位置。 3、住房用途。 4、租赁期限。 5、房租及支付方式住房租金。 6、住房
2020.04.25 203
-
承租人与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有效吗
你与房东之间是没有签订书面的租赁合同而该合同是原来的承租人与房东之间签订的这份合同在你与房东之间是没有法律效力的这份合同不能约束你与房东之间的相关法律关系只能约束原承租人与房东之间的相关法律关系正因为
2022-02-03 15,340 -
与二房东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生效吗
房东允许转租的,与二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房东不允许转租,转租合同期限在6个月内的,租赁合同无效。如房东不允许转租,但房东知道或应知道承租人转租,但六个月内未提出异议,转租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2021-11-15 15,340 -
厂房租赁合同的签订
出租方(甲方): 承租方(乙方):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甲、乙双方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就甲方将其合法拥有的厂房出租给乙方使用的有关事宜,双方达成协议并签定合同如下: 一、出租厂房情况 甲方出租给乙
2021-04-07 15,340 -
如何与租房的房东签订合同
与房东签订租赁合同可以说明房屋、房东、租户的基本信息;房屋性质使用、租金金额和交付方式、租赁期限、终止合同条件、维护责任和违约责任、争议解决方案等。
2021-12-30 15,340
-
01:34
跟二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有效吗
跟二房东签订的租赁合同在原房东同意转租的情况下是有一定法律效果的。房屋租赁合同是转让房屋使用权的合同,这与销售合同不相同。后者是以转让标的物所有权为目的,由于房屋租赁合同只转让房屋使用权,承租人只能按照合同约定使用租赁房屋的收益,不能处分。
2,050 2022.04.17 -
01:14
如何签订租房合同
签订租赁合同一定要仔细的阅读合同的相关条款,并且亲自签字确认。签订好的租房合同也要一式两份保管好,直到租期结束。租赁合同主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当事人双方的情况,例如姓名,地址;第二,房屋的具体位置,具体情况,装修情况等等;第三
1,757 2022.04.15 -
01:00
和二房东签订合同如何起诉
和二房东签订合同,如果出现了合同的纠纷问题,当事人可以向不动产所在地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起诉的时候,当事人应当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的起诉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当事人就不能够通过口头的方式来起诉。具体来说,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
1,827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