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轿车遗弃是否构成逃逸?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一)交通肇事后逃逸的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这种动机是积极的心理活动。虽然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但仅就逃逸行为而言,具有直接的行为故意。因此只有行为人对肇事行为明知,同时又有逃逸的直接犯意,才构成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实践中,肇事者逃逸的动机也有其他表现,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这种情形必须在司法实践中加以区别对待,因为从主观方面来看,在犯罪恶意上是很小的,是对现场后果的害怕所致。但毫无疑问,其逃逸行为还是直接故意所致。所以无论何种情形,行为人在逃逸时都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造成了交通事故的发生,并对逃逸行为有直接的故意,这是行为人的主观方面。 (二)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从刑法理论来看,认定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最直接的便是对行为的客观方面予以认定。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是最高院的《解释》中规定了在五种情形的基础上而逃跑的行为。这就可以明确交通肇事后逃逸是作为交通肇事罪量刑的加重情节来规定的。也就是说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或者虽有交通违规行为但该违规行为与结果没有因果关系,或者行为人在交通事故中仅负同等责任或者次要责任,或者交通行为在所造成的结果尚未达到交通肇事罪基本犯的定罪标准的,或者在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责的情况下仅致1人重伤,但又不具备酒后驾驶、无执照驾车、无牌照驾车等《解释》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即便行为人事后有逃逸行为,也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不一定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是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逃逸会构成交通肇事罪,不符合这个条件的,逃逸不会构成交通肇事罪。
-
交通事故逃逸是否构成犯罪
交通事故逃逸如果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构成犯罪。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0.12.22 145 -
-
交通事故中逃逸是否构成交通肇事罪
交通事故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法律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有: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情形;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
2020.12.06 149
-
交通肇事后弃车逃离现场是否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依据《交通事故处理程序》的规定,交通肇事后,无论是驾驶肇事车辆逃离现场,还是弃车逃离现场,都属于交通肇事逃逸行为,都要接受《刑法》的处罚。 相关法条 《交通事故处理程序》 第八十五条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
2022-02-15 15,340 -
交通事故n是否构成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是否构成逃逸要根据各方面的证据去确定的,包括现场的情
2023-02-13 15,340 -
交通事故遗弃车辆算逃逸吗
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属于交通肇事逃逸。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相关规定:《道路交通事-
2022-02-07 15,340 -
交通事故逃逸肇事逃逸是否构成犯罪?
逃逸并不一定构成刑事犯罪。可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
2022-04-12 15,340
-
00:53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构成犯罪吗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是否构成犯罪,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定: 1、如果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的,构成犯罪; 2、交通事故逃逸后,未造成人员重伤,也未造成30万元以上的财产损失就不构成犯罪。 交通肇事罪的量刑标准为: 1、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
1,214 2022.11.21 -
00:47
交通事故逃逸怎么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可知,行为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应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除此之外,如果因为行为人的逃逸,导致被害人不能得到及时的救助而死亡的,则应被判处七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除此之外,交通肇事罪是指,违
1,485 2022.04.17 -
01:13
交通事故逃逸事故怎么处罚发生交通肇事后逃逸,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触犯交通肇事罪的行为人主观上为过失,主观恶性较小,社会危害性较低,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但交通肇事后,行为人明知事故的发生,为推卸、逃避责任的承担而逃逸,
1,303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