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合同没签合同受伤了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者是用人单位工作时受伤,属于工伤。即使双方签订了协议不缴纳工伤保险,劳动者受伤后仍然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工伤待遇。用人单位拒绝支付的,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工伤保险待遇主要的补偿是: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7到24个月本人工资)、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根据受伤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根据受伤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停工留薪期工资(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确定)、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及受伤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第三十七条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享受以下待遇:(一)从工伤保险基金按伤残等级支付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3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1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9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7个月的本人 5d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若是属于双方没有签劳动合同,并且无法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是没有办法申请工伤赔偿的。因此,职工只有先保存好先相关证据材料,在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后提出工伤认定申请。
如果工伤职工与单位之间有劳动关系,那么单位应当第一时间申请工伤认定,在认定为工伤后为劳动者申请工伤保险赔偿。如果单位不申请,员工个人或者近亲属可以申请;如果单位没有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则本应当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的赔偿由公司承担。
-
如果没有签合同员工工作受伤怎么办
在工作中受伤被认定为工伤的,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
2020.07.27 172 -
没签合同受了工伤如何做
没签合同受了工伤可采取以下做法维护自身权利: 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公司需要在事故发生后一个月内申报。公司不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应当在一年内申请认定。提交材料:工伤认定申请表、与用人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医疗诊
2022.04.08 178 -
没签合同受了工伤应该怎么办
没签劳动合同受工伤,但有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可以申请工伤认定,依法享受工伤保险待遇。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包括: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其他。
2020.04.14 95
-
没签合同如果受伤了,怎么赔偿
如果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出现工伤的,受伤职工仍可以按《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要求工伤待遇。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的,则应由用人单位承担或赔偿全部的工伤待遇。如果用人单位与职工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
2022-03-25 15,340 -
如果在工地受伤没签合同怎么办
属于工伤,可以与公司协商,如协商不成,只好进行工伤认定,如你没有签合同的,找几个一起工地干活的工友帮你写一个你属于在某公司工地干活的工人以及受伤的经过书面材料等,拿着你的身份证、劳动关系证明及出院证明
2022-02-16 15,340 -
没签合同受了工伤怎么办
建议按流程先申请工伤认定,赔偿金额只有等鉴定等级后才能最终确定。 1、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申请工伤认定,需要在事故发生的一个月内申报,如果不申请,则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在一年内提出认定申
2023-02-13 15,340 -
没有签合同受伤了怎么办
必须是有用工主体资格的用人单位才能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劳动者与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非法用工单位之间不能建立劳动关系。 如果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有劳动合同,劳动者在受到伤害后可以凭劳动者合同书直接进入
2022-03-18 15,340
-
01:00
如果签了不合理的合同怎么办
先找对方当事人进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不合理的劳动合同需要经过仲裁前置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对于显示公平的合同、因欺诈、胁迫、重大误解签订的合同,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对于格式条款的合
3,656 2022.05.11 -
01:05
如果进公司没有签合同怎么办
如果公司在建立劳动关系之日起一个月到一年内还没有与劳动者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第二个月开始应当每个月支付员工两倍的工资。满一年还不签订,视为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因此,如果出现这种情形,劳动者可以向单位主张两倍工资。具体可以通过向劳动行政部门
2,313 2022.05.11 -
01:34
如果签合同发现上当了怎么办
虽然合同法规定了合同成立之后就会生效,但是并不是所有成立的合同,都能够具有完整的法律效力。严格意义上,签订合同时候发现上当,包括以下情形:1、第一种就是被欺诈的情形,也就是说,对方当事人以虚假的身份或者能力表示,导致自己相信他的虚假权利外观
1,369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