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起诉途径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起诉和受理 起诉是当事人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要求人民法院依法审理案件的行为。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实行“不告不理”的原则。因此,起诉才可能引起诉讼程序,使诉讼活动开始。起诉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只有有效地行使起诉权,才可能使人民法院启动诉讼程序。 (2)审理前的准备 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应当进行审理前的准备。包括: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组成合议庭并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核对诉讼材料或进行必要的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3)开庭审理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在开庭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审判一般应当公开进行。审理过程分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征询原告,被告,第三人意见;能够调解的进行调解;判决。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上级人民法院批准。 (4)判决和裁定 法庭辩论终结后,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判决。判决前能够调解的,还可以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判决一律公开宣告。
首先,需要有合格的原告,也就是说原告需要是本案民间借贷纠纷的权利人。其次,需要有明确的被告,也就是说被告是需要承担本案义务的人并且原告能够提出明确的被告,例如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等等。再次,原告需要能够提出合理的诉讼请求,也就是说原告提出的诉讼请求需要在法律的保护范围之内。最后,原告起诉的法院需要有管辖权,因为不同地区不同级别的法院所管辖的案件范围不同,没有该案管辖权利的法院不能受理该案件,所以原告需要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法院才能在职权范围内展开案件的审理工作。
-
民间借贷起诉流程有哪些
民间借贷起诉流程如下: 1、原告起诉; 2、法院受理后,将起诉书副本送达被告; 3、被告应当在十五日内提交答辩状,法院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原告。被告不提交答辩状的,不影响审判; 4、法院应当在三日前通知当事人并公告决定开庭审理的案件
2022.05.11 630 -
起诉重婚有哪些途径
重婚罪可以公诉,也可以自诉。即受害人可以向基层妇联、村委会、居委会、公安机关等反映情况,由受害者本人或基层组织向公安机关报案,启动刑事公诉程序。受害人也可以直接向基层人民法院提交刑事自诉状,控告犯罪嫌疑人。
2020.06.02 145
-
民间借贷到哪起诉
民间借贷,债权人可以在债权人所在地法院或者债务人所在地法院起诉。2015年9月1日实施的《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三条规定:借款人和贷款人未就合同履行地达成协议或者协议不明确,事
2021-12-01 15,340 -
民间借贷起诉流程有哪些
一、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起
2021-06-19 15,340 -
民间借贷起诉过程有哪些
对于借贷关系无法查明的民间借贷纠纷起诉流程;(4)开庭审理,法院受理后公告传唤债务人应诉;(6)判决生效、质证、辩论;(3)法院组织双方交换证据,希望可以帮到您,执行,经审理后可缺席判决。债权人起诉时
2022-03-26 15,340 -
民间借贷还不起怎么办民间借贷起诉律师有哪些
1、民间借贷还不起被起诉的,债务人不构成犯罪。 2、民间借贷只是民事纠纷,如债务人到期不还款,法院会判决在限定期限内归还。判决生效后仍不归还的,债权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但是,如果在法院判决后
2022-05-05 15,340
-
01:08
民间借贷怎样起诉
民间借贷起诉流程如下: 1、收集整理证据。作为债主,应该在发起诉讼之前固定好证据,否则难以获得支持; 2、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一般都是在被告所在地法院起诉; 3、准备起诉状以及证据材料。带好材料到有管辖权的法院起诉; 4、法官在接受材料后会
543 2022.05.13 -
01:37
民间借贷起诉要什么程序
民间借贷的起诉程序和一般合同纠纷的起诉程序,其实是一样的。只是在民间借贷起诉过程中,债权人需要提供相应的债权凭证,或者其他能够证明确实存在民间借贷关系的有效证据。具体来说,民间借贷的起诉程序就包括了:1、债权人搜集相应的证据,包括借条、欠条
4,198 2022.04.15 -
00:55
公民行使监督权的途径有哪些
公民行使监督权途径如下: 1、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或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 2、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 3、通过媒体工具,如电视、广播、报纸等进行监督。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人大及其常委会
14,120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