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期限内辞职的情形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根据劳动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双方有培训协议,则需要履行劳动法第二十二条: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可以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服务期。劳动者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提供的培训费用。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不办离职手续,不能让单位完成相应的工作交接、有序进行工作任务的相应调整,可能会给单位造成相应的损失。建议你提供书面申请说明具体情况,正常离职;如果因个人紧急原因建议与所在单位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情形: 1、法定订立。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十年;连续订立二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连续工作满十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十年用人单位初次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或者国有企业改制重新订立劳动合同。 2、协商订立。
关于劳动合同期限的变更情形如下:1、法律、行政法规在签订劳动合同时发生变更的,劳动合同的有关条款应当相应变更,如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2、用人单位依照劳动法有关规定变更劳动合同的有关条款。3、劳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后,应当依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变更。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下实现。
-
劳动合同顺延期限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合同顺延期限的情形有这些: 1、劳动合同到期,但是劳动者处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2、劳动合同到期,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3、劳动合同到期,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
2020.11.26 113 -
劳动合同期限变更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合同的期限是可以变更的。我们国家并没有任何的法律,或者是法规规定禁止了劳动合同期限的变更。一般情况下,如果劳动合同的期限想要变更,就由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协商一致,并签订书面的劳动合同的变更协议。
2020.09.12 164 -
劳动合同期限内怎么辞职
劳动合同期限内这样辞职: 1、劳动者与公司协商,达成一致意见从而辞职,公司无需补偿; 2、提前三十日书面通知公司,即可辞职; 3、公司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可以直接辞职。
2020.01.11 183
-
劳动法试用期内辞职的情形有哪些
《劳动法》第21条规定:“劳动法合同可以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最长不得超过6个月。”试用期的长度是根据劳动合同的期限相应确定的。试用期有上限,没下限,甚至可以约定不需要试用期。根据劳动部《关于实行劳动合同
2022-08-11 15,340 -
无限期劳动合同有哪些情形?
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情形如下:约定情形: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法定情形:下列情形,劳动者提出或者同意续订、订立劳动合同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合同外,应当订立无
2022-04-23 15,340 -
劳动合同期限补订的有哪些情形?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五条,劳动合同期满,有本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劳动合同应当续延至相应的情形消失时终止。 但是,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项规定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劳动者的劳动合同的终止,按照
2022-07-11 15,340 -
劳动合同法允许辞职的情形有哪些
依据为《劳动合同法》第19条第一款: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
2022-04-21 15,340
-
01:10
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法定情形有以下情况之一,员工同意或者提出续签、签订劳动合同的,除员工提出签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该要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1、员工在同一家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的; 2、用人单位初次实行的是劳动合同制度、或国有企业改制后重新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时
3,150 2022.04.15 -
01:09
合同终止的情形有哪些合同的终止情形主要包括了:第一,合同的解除情形。第二,合同已经履行完毕的情形。第三,合同的其中一方行使抵销权的情形。第四,合同的其中一方免除对方债务的情形。第五,合同当中需要履行债务的一方将债务提存的情形。第六,合同的债权以及债务共同归属于
3,464 2022.04.15 -
01:07
合同违约有哪些情形合同违约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构成违约; 2、由于合同主体方面的原因而造成违约的情况; 3、由于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不明确、不完备而造成的违约。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限不明确,导致当事人造成误解或
2,372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