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女方不同意孩子判给男方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想把小孩抚养权变更过来,实践中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夫妻在离婚后,一方或双方抚养能力发生较大变化,均可提出变更子女抚养权的要求。 (2)变更子女抚养权一般先由双方协商确定。 (3)如协商不成,可以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变更孩子抚养权。 (4)抚养权变更需提出证据证明自己带孩子更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5)孩子年满18周岁的,无需任何人的监护与抚养,所以孩子年满18周岁后,不再存在抚养权变更的问题。 如果要去变更小孩抚养权,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因患严重疾病或因伤残无力继续抚养子女的; (2)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不尽抚养义务或有虐待子女行为,或其与子女共同生活对子女身心健康确有不利影响的; (3)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愿意随另一方生活,该方又有抚养能力的; (4)有其他正当理由需要变更抚养权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婚孩子判给男方女方不给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强制执行。在法院执行的过程中,男方依然是拒不把孩子还给女方的情况下,法院就会对男方处以十五日的司法拘留,给男方施加压力使得男方把孩子还给女方。对拒不执行有关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若被申请人涉嫌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法院可以移交公安机关立案侦查。
离婚时孩子判给女方男方不给的处理方式为:男方拒不执行的情况,女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强制执行;男方依然是拒不把孩子还给女方的情况下,法院就会对男方处以十五日的司法拘留;拒不执行有关遗产继承、探望子女等判决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
孩子判给女方男方不给怎么办?
由于孩子的抚养权很难申请强制执行,与男方再次进行协商,承诺允许并不阻止男方进行探望,与男方协商探望频率与次数等。如果男方仍不给,联系法院的执行庭,寻求法院的帮助。 如果在此情况下,男方仍然拒绝交出抚养权,建议到当地派出所报警,以男方涉嫌拒不
2021.03.21 324 -
孩子判给女方男方不给怎么办
孩子判给女方男方不给的,女方可以向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如果法院已作出将孩子的抚养权交给女方的判决,判决生效后,对各方当事人都有约束力。男方有义务根据判决履行自己的义务,将孩子交给女方。男方拒绝履行的,女方可以申请强制执行来保障自
2022.05.11 3,734 -
-
男方不同意离婚孩子能判给女方吗
一方不同意离婚,法院一般第一次不会判决离婚,给一个机会。第二次起诉要等半年以后,第二次起诉基本上就会判决离婚。对于子女扶养问题,法律规定是根据有利于,小孩身心健康成长的原则来判决,能协商的就按协商的意
2022-02-02 15,340 -
男方出轨后女方要求离婚,男方不同意,孩子怎么判给女方
离婚可以选择以下一种方式:一方不同意离婚或签了离婚协议后反悔不履行的,另一方可以诉讼离婚。一般在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或者在被告居住超过一年以上的所在地法院起诉。一审一般3—6个月,二审一般3个月。如果
2022-04-05 15,340 -
女方不同意离婚, 男方可以把孩子判给男方吗
您最好还是选择协议离婚,协议的话一切都可以商量,律师也能帮您谈判。因为这种情况一般,法院不会判离,会需要多次起诉。法律规定小孩子2岁以内一般由女方抚养,多次诉讼,拖着拖着孩子就大了,此时律师处理得当的
2022-03-23 15,340 -
男方起诉离婚, 女方不同意, 孩子判给谁
第一次起诉离婚,不会判决离婚,间隔六个月后,二次起诉时,法院才会考虑判结离婚,不管男方是否同意。 同时对夫妻共同财产以及孩子抚养权的归属一并作出判决。 关于孩子的抚养权,法院会综合考虑夫妻双方的各自条
2022-01-19 15,340
-
01:18
离婚孩子判给女方男方不给怎么办针对离婚孩子判给女方,男方拒不执行的情况,女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强制执行。在法院执行的过程中,男方依然是拒不把孩子还给女方的情况下,法院就会对男方处以十五日的司法拘留,给男方施加压力使得男方把孩子还给女方。根据我国民法典的规定,对拒不执行有
4,361 2022.04.15 -
01:11
离婚孩子怎么判给女方根据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孩子抚养权判给女方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孩子处于哺乳期内或者两周岁以下的情形,法院一般将抚养权归母亲一方抚养; 2、若男方存在吸毒、赌博、家暴、遗弃家庭成员等不良恶习的情形;或者存在怠慢抚养子女、没有充分时间陪
2,234 2022.04.17 -
01:43
离婚后男方不同意我能给孩子改名怎么办离婚后,一方不能随意更改孩子的姓名,想要给孩子改名字,首先需要和孩子生父协商,并且需要对方书面同意的证明材料。具体来说,如果孩子已经满18岁了,还需要征得孩子的同意。其次,还需要带着户口本、身份证、孩子的户口本、离婚证等材料,到户籍所在地的
7,17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