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执行人的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按照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适用《执行规定》第88条第1款的规定,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1、被执行人为公民或其他组织,其可供执行的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2、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其可供执行的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虽不足清偿全部债务,但尚在经营。” 注:需要注意的是,当被执行人的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的处理原则是有担保物权的先优先受偿,普通债权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这里不需要区分被执行人是自然人、其他组织或企业法人,即无论被执行人是前述何种身份,当其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分配及处置原则是一样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后,会涉及到优先债权等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93条之规定,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冻结的财产享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申请参加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偿权。对个债权人的债权按比例清偿。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采取本法第二百四十二条、第二百四十三条、第二百四十四条规定的执行措施后,被执行人仍不能偿还债务的,应当继续履行义务。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五十四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期间,保证人为被执行人提供保证,人民法院据此未对被执行人的财产采取保全措施或解除保全措施的,案件审结后如果被执行人无财产可供执行或其财产不足清偿债务时,即使生效法律文书中未确定保证人承担责任,人民法院有权裁定执行保证人在保证责任范围内的财产。
-
当执行款不足以偿付全部债务时
当事人在执行和解中没有对清偿顺序进行约定,应按照利随本清原则,首批执行款应当包含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及该部分金钱债务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另外,从公平角度讲,债的抵充顺序反映了公平的理念,同时也是为保证债权的实现。按照利随本清的原则加以
2020.10.15 158 -
个人债务在清偿的时候按照什么顺序进行
个人债务清偿顺序如下: 1、优先债权。所谓优先债权,是指债权人有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等情形的债权。享有这种权利的人为优先权人。 2、普通债权。普通债权是相对于优先债权而言的,即没有抵押、担保等情形的债权。
2021.03.24 132 -
-
被执行人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
债权人申请参与分配后,会涉及优先债权等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工作的若干问题的规定 93 根据规定,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者冻结的财产享有优先权和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申请参加分配程序,主张优先受
2021-12-01 15,340 -
当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时,债务如何处理
当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时,被执行人是自然人或其他组织与被执行人是企业法人的情况,在处理起来适用的法律和处理原则完全不同,因此当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人,首先应当区分被执行人是自然人
2021-05-30 15,340 -
被执行人财产不足清偿全部债务怎么办
1、参与分配是指在执行程序开始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不足以清偿多个债权人的债权,申请执行人以外的其他债权人凭借有效的执行依据加入到已开始的执行过程中,使每个债权公平受偿的制度。债权人参与分配必须具备以下
2021-12-01 15,340 -
什么是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
1998年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第十一条,第88款.“多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分别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
2022-06-29 15,340
-
00:57
按照公司破产程序债务清偿顺序是公司破产的时候,用破产的财产来清偿债务。破产的财产,就是指的破产宣告时及破产程序终结前,破产人所有的破产清偿的全部财产。破产财产清偿的先后顺序为:(1)破产费用,包括了破产案件的诉讼费用管理,变价,分配,债务人财产的费用等费用;(2)共益债
969 2022.04.15 -
00:59
破产债务清偿顺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公司破产后的清偿顺序如下:第一,破产财产应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第二,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以及法律
2,251 2022.04.15 -
01:05
公司破产债务清偿的顺序我国法律对公司破产后债务清偿的顺序有明确的规定。具体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可知,公司破产后的清偿顺序如下:首先,应当优先清偿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之后,再偿还破产人所欠职工的工资和医疗、伤残补助、抚恤费用,所欠的应当
1,22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