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被辞退的补偿金要交纳税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用人单位辞退劳动者,依法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并发放工资,个人所得税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法规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补偿金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国税发〔1999〕178号)的有关法规,计算征收个人所得税。 第二条个人领取一次性补偿收入时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法规的比例实际缴纳的住房公积金、医疗保险费、基本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可以在计征其一次性补偿收入的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公司辞退员工补偿金不一定要纳税,因为根据《财政部、税务总局关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后有关优惠政策衔接问题的通知》,如果劳动者获得的经济补偿金的总数额不超过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的,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单位辞退员工补偿金需要纳税,劳动合同解除后经济补偿金,属于收入的一部分,需要缴纳相应的税款,但是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三倍数额以内的部分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
-
单位辞退员工补偿金需要纳税吗
单位辞退员工补偿金需要纳税,劳动合同解除后经济补偿金,属于收入的一部分,需要缴纳相应的税款,但是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三倍数额以内的部分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
2020.11.05 196 -
辞退员工补偿金要交个税吗
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3倍数额的部分,不并入当年综合所得,单独适用综合所得税率表,计算纳税。
2020.10.01 651 -
辞退员工补偿金需要交个税吗
辞退员工补偿金需要交个税。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应按照工资薪金所得这一计税项目来缴纳个人所得税,并按规定适用相应的税率。 辞退员工的赔偿方式如下: 1、单位经济性裁员,辞退员工需要支付经济性补偿,经济补偿按劳动
2022.08.09 923
-
被辞退员工补偿金纳税吗
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中,用人单位在单方面进行辞退单位在职员工时,应当给予当事人一定的经济补偿金同时办理相关手续。那么,您知道辞退员工补偿金纳税吗?一般来说应当根据经济补偿金的数额决定,若补偿金超过不需要
2023-08-20 15,340 -
辞退员工补偿金需要交纳个税吗
考虑到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数额较大,而且被解聘的人员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固定收入,因此,对于个人取得的一次性经济补偿收入,可视为一次取得数月的工资、薪金收入,允许在一定期限内进行平均。具体平均
2023-04-12 15,340 -
辞退员工补偿金需要纳税吗
单位辞退员工补偿金需要纳税,劳动合同解除后经济补偿金,属于收入的一部分,需要缴纳相应的税款,但是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三倍数额以内的部分是免征个人所得税的。
2022-05-16 15,340 -
辞退员工补偿金需要纳税吗?
根据《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财税(2001)157号」文件的规定,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
2021-04-19 15,340
-
00:54
被辞退的员工如何获得赔偿金
被辞退的员工获得赔偿金,应当基于合法理由。若属于被用人单位违法辞退,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赔偿两倍经济补偿金。若用人单位辞退员工合法,员工不能获得赔偿金。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
4,119 2022.06.22 -
01:23
辞退员工补偿标准
公司辞退员工,员工可要求公司支付其经济补偿金,具体补偿的标准为:经济补偿按照员工在本单位工作的实际年限,每满一年需向劳动者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如工作满六个月以上但未满满一年的,则按一年计算;如果工作不满六个月的,则应该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
12,719 2021.04.25 -
01:25
员工不能胜任工作辞退要补偿吗
不能胜任工作是因为客观上他不适合,表现为劳动者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不能满足工作需要,但主观上没有过失。所以被辞退的话是可以拿到经济补偿金的,劳动合同法第47条规定,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1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
6,354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