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追究的法律效力是多久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法律只是规定诉讼时效是3年,而并非借条的有效期是3年。一般而言,有还款期限的借条从还款期满之日起(对于欠条从出具或从欠条上载明的还款期满日起),3年内及时主张权利,最好向法院。计算这样可以获得司法保护。超过3年的,债务人可以以超过诉讼时效进行抗辩,如果债权人没有证据证明在3年内向债务人主张了权利,就可能得不到法院的保护。但并非借条本身无效。 借条要做到具有法律效力,需要做到内容完备,形式合规。 1、借款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借款人是个人的,必须亲笔签字,由他人代签的借据法律效力会产生争议。 2、贷款人的姓名:要求写全称,不要写代号,以免主张债权时候出现障碍。 3、写清楚借款金额:最好写上金额的币种,比如人民币多少元,用大写或者小写的形式分开写,以免字迹不清楚看不清楚金额的争议,但是一定要核对大写、小写的一致性。 4、还款期限:根据具体情况约定。 5、利息:民间借贷,有约定好利息利率的,按照双方的约定履行,如果没有约定利息利率的,视为无利息贷款。在债权人另行主张还款并支付利息之日之前,这一段正常的借款期限,人民法院一般不支持利息。 6、还款方式:是一次性还本还息,还是分期还本还息,什么期限还多少,需要明确下来。 7、落款:借款人签字和完整的日期(年月日),最好加印手摸。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民间借贷的追诉期在法律上叫诉讼时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一般的民间借贷诉讼时效为三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的申请决定延长。
-
民间借贷法律上追讨期是多久
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的追讨期一般是三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
2021.01.17 105 -
民间借贷追诉时效是多久民法典
民间借贷纠纷无追诉期限和追诉时效。民间借贷诉讼时效一般为3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但是自权利受到损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权利人
2021.02.14 102
-
民间借贷的法律效力是多久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022-11-11 15,340 -
民间借贷法律效力是多久
民间借贷有效期是指民间借贷的诉讼时效,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
2022-12-28 15,340 -
民间借贷法律效力具体是多久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八条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三年。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诉讼时效期间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损害以及义务人之日起计算。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2022-12-08 15,340 -
担保人追究民间借贷责任的时效是多久
通常情况下,担保人应当对担保的债务承担责任,但是在民间借贷纠纷中,担保人不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限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一般责任保证中,约定的保证期限内或者未约定保证期限的,自主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
2022-04-09 15,340
-
01:07
民间借贷纠纷证据具有法律效力吗
民间借贷纠纷中证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很多人为了方便、快捷没有通过银行去借款,而是通过民间借贷的形式进行借款,弊端就是借贷手续不完备,缺乏担保抵押,容易发生纠纷。一旦发生了民间借贷纠纷,需要双方当事人提供以下三种类型的证据:第一,从书面的证据
1,398 2022.04.17 -
01:12
哪些民间借贷是有效的
有效的民间借贷有以下几种: 1、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包括合同行为能力和相应的缔约行为能力,这是当事人了解和把握合同的发展状况及法律效果的基本条件; 2、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意思表示不真实,对合同效力的影响应视具体情况而
602 2022.09.21 -
01:13
民间借贷受法律保护吗
为正确审理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最高人民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相关法律制规定,结合审判实践,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及在《最高人民法
669 2022.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