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安全理解中介费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如何确保交的中介费安全: 1.下设贷款或担保服务子公司是一些房屋中介公司经常使用的办法,购房者在支付房屋中介费时应注意不要将钱款直接交给这些公司或中介公司的业务人员; 2.而应交给房屋中介公司的财务部门或通过银行转账到房屋中介公司账号,同时应要求房屋中介公司开具正规的发票; 3.如果购房者认为中介公司的收费不合理,可要求说明多收的房款从何而来,这么做是否有法律依据,有无政府文件予以支撑,如果有,那么请说明是哪个部门的规定,消费者也可到该部门取证; 4.购房者在购买二手房时,首先要保留好中介费的收费凭证,以保障日后维权时可以找到必要的证据; 5.购房者应努力与房屋中介公司总部或上层管理人员沟通,协商解决收费争议; 在协商不成的情况下,购房者可以向发改委、住建委、消协反映情况,必要时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看你在哪里网签的了,假如在中介公司做的网签,在中介就可以查;假如在房管局做的网签,得去房管局查,在开发商做的就在开发商那查。由于网签都有密码的,网签的机构是不会把这个网签密码给你个人的。
买房合同解除不会影响中介费的收取,中介费主要依据是中介合同。中介人促成合同成立的,委托人应当按照约定支付报酬。对中介人的报酬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据本法第五百一十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根据中介人的劳务合理确定。因中介人提供订立合同的媒介服务而促成合同成立的,由该合同的当事人平均负担中介人的报酬。
-
中介费如何算
中介费没有统一标准,房地产根据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规定。比如上海市房屋中介费的计算规定是:房屋买卖:中介公司收取房屋价值1%作为中介服务费,买卖双方各出一半,房屋出租:中介公司收取租赁房屋一个月的租金70%作为中介服务费,租赁双方各一半。其他
2022.04.14 1,303 -
如何解除中介中介三方合同?
解除中介三方合同的办法:由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或者在符合约定或者法定的解除事由时解除。即一方具有明示违约;一方迟延履行、致使合同的目的不能实现等情形时,当事人可以解除中介三方合同。
2021.03.02 160 -
租房中介费如何算
租房中介费按半月至一月成交租金额的标准计算,由双方协商议定一次性计收,具体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而定。租房中介费是指房屋中介机构介绍求租者与房东取得联系,得以成交后按一定比例向中介机构支付的佣金。
2021.01.28 144
-
中介费如何赔付才能安全合理
如何确保交的中介费安全: 1.下设贷款或担保服务子公司是一些房屋中介公司经常使用的办法,购房者在支付房屋中介费时应注意不要将钱款直接交给这些公司或中介公司的业务人员; 2.而应交给房屋中介公司的财务部
2022-03-29 15,340 -
请问如何保障中介费安全
如何确保交的中介费安全: 1.下设贷款或担保服务子公司是一些房屋中介公司经常使用的办法,购房者在支付房屋中介费时应注意不要将钱款直接交给这些公司或中介公司的业务人员; 2.而应交给房屋中介公司的财务部
2022-04-14 15,340 -
请问如何确保中介费安全
如何确保交的中介费安全: 1.下设贷款或担保服务子公司是一些房屋中介公司经常使用的办法,购房者在支付房屋中介费时应注意不要将钱款直接交给这些公司或中介公司的业务人员; 2.而应交给房屋中介公司的财务部
2022-04-14 15,340 -
如何理解二手房的中介费
二手房中介费即通过房屋中介进行二手房交易时支付给中介方的服务费,一般中介费为房屋成交价格的2%—3%。房屋出售方与房屋购买方都需要向中介方支付费用。中介服务费目前没有统一规定,一般按照行业内的习惯收取
2022-09-17 15,340
-
01:04
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如何办理
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的办理流程如下:向当地安检站申报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延期。办理延期所需资料: 1、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延期申请表; 2、建筑业企业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原安全生产许可证、企业“三类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合格证书,企业
7,626 2022.05.11 -
01:01
被中介忽悠交定金如何退
被中介忽悠交定金,办理退定金的方式如下: 1、与中介协商办理退定金; 2、向工商行政部门投诉处理; 3、向消费者协会举报处理; 4、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处理; 5、被忽悠带走诈骗性质的,可以报警处理。 定金是指当事人约定的,为保证债权的实现,
13,694 2022.05.11 -
01:16
拆迁中企业员工安置费用如何计算
一些省市对拆迁企业员工的安置费进行了规定,如北京市就对此做了规定。北京市规定拆迁企业员工的安置费标准按照上个月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的。 如果拆迁中企业与员工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员工的安置费用就应当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计算。依据《
1,183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