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提供医药费用但被告证据不足这样的情况法院会支持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确定举证期限。 但是,一般情况下,双方很难协商确定。原告向尽快解决纠纷,而被告可能会想拖延时间。所以,双方是无法协商的。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法院直接指定的。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及时提供证据。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申请适当延长。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三十三条人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人送达举证通知书。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人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一致,并经人民法院认可。 由人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计算。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果刑事案件,原告证据不足,法院会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如果是民事案件,原告证据不足,法院会驳回原告诉讼请求。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都是证据。
-
被告可以要求原告提供证据吗
可以。一般来说是双方进行交换的,也可以申请。被告需要查看原告提供的证据,法院必须提供复印件。证据交换,就是将双方提交的证据交换给另一方当事人。
2020.04.28 911 -
法院对原告不提供证据怎么办
法院是没有义务给原告或被告调取证据的。原告不提供证据有可能承担败诉的风险。法院也有调取证据的时候,分为情况: 1、依职权调取证据,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2、涉及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认定的; 3、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
2021.12.11 1,634 -
原告的证据会提前给被告看吗
原告的证据可以提前给被告看。法院开庭审理前,被告或代理人可以复制原告提交的证据复印件,在庭审时,法院也会要求原告提交原件,让对方对该证据质证。证据方面,法院可以组织双方在开庭前交换证据。双方提交的证据材料都是按对方当事人人数加一的份数提交复
2021.12.13 2,775
-
原告可以提供医药费用用被告人证据吗
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确定举证期限。 但是,一般情况下,双方很难协商确定。原告向尽快解决纠纷,而被告可能会想拖延时间。所以,双方是无法协商的。绝大多数的案件,都是法院直接指定的。 《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
2022-03-29 15,340 -
如果原告提供的证据不足,被告应该怎样办理
刑事案件,法院认定证据不足,无罪释放的民事案件,法院拒绝原告诉讼请求。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证据不足作出无罪判决的法律依据。根据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4条第2项的规定,无罪的推定是受
2021-10-10 15,340 -
被告提供原告证据,二审能不能中原告提交原告的证据
原告可以使用一审被告的证据。但一般来说,原被告双方提供的证据对自己都很有力。如果原告使用被告的证据,就意味着支持被告的说法,会导致结果对自己不利。
2021-11-02 15,340 -
开庭原告原告证据不足法院会怎么处理?
如果刑事案件,法院会认定证据不足,无罪释放;如果是民事案件,法院会驳回原告诉讼请求。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证据不足作出无罪判决的法律依据。
2021-10-10 15,340
-
00:48
原告拿不出证据法院怎么判
法院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人民法院会作出无罪判决。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
2,531 2022.05.11 -
01:04
怎样查原告起诉被告欠款金额
要查询原告起诉被告的欠款金额的,如果是被告本人想要查询的,因原告起诉时会向法院提交起诉状和相关证据材料,法院在收到材料后会将起诉状副本交给被告。被告就可以在起诉状上,看到原告起诉自己的欠款金额。原告起诉被告的欠款金额,直接关系到诉讼费用数额
1,859 2022.04.17 -
00:53
刑事案件法院证据不足会怎么办
刑事案件包括自诉案件和公诉案件,不同案件在审判阶段证据不足时情况不同。首先,自诉案件一旦经过开庭进入实体审理阶段,人民法院发现证据不足,应当依法对被告人作出实体判决。以证据不足判决宣告被告人无罪,而不能裁定驳回自诉人的自诉。其次,在公诉案件
1,56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