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分居满两年的问题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一般来说可以构成夫妻感情破裂的事实证明。“分居”是指夫妻间不再共同生活,不再互相履行夫妻义务,包括停止性生活,经济上不再合作,生活上不再互相关心、互相扶助等。具有分居二年的情形,说明夫妻关系已徒具形式,名存实亡。当事人以此事由诉请人民法院离婚的,如经调解无效,应准予当事人离婚。适用此项规定,应注意以下问题:①分居的原因是由于夫妻感情不和,而不是因工作、学习等原因导致的两地分居,以及因住房问题造成的夫妻不能同室而居。②分居强调的是夫妻双方互不履行夫妻义务,而不是单方面的不履行家庭义务。③夫妻分居已满二年,但未造成夫妻感情确已破裂或经调解尚有和好可能的,则不能认为已具备准予离婚的条件。④夫妻分居与否、分居是否满二年,都不是当事人诉请离婚的必要条件。如果夫妻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虽无分居事实或分居未满二年,也应依法准予离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可以离婚。夫妻一方要求离婚的,可以由有关组织进行调解或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调解无效的,应当准予离婚。
分居两年导致离婚需满足的条件: 1、必须是夫妻双方互不履行夫妻义务,而不是单方面的不履行家庭义务; 2、分居的原因必须是感情破裂而分居; 3、因感情破裂而分居两年,但经调解没有和好可能的。具备以上条件才能准许离婚。
-
关于同居的法律问题
关于同居的几点法律问题包括:同居指的是一方或双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双方均无配偶而同居。只有前者属于违法行为,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
2021.04.17 188 -
关于过年满20年工龄休年假问题
1.满20年工龄年假15天,不含公休假日。事假天数要扣除。 2.《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第三条规定职工累计工作已满1年不满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满10年不满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满20年的,年休假15天。国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计入年休
2020.12.29 386 -
关于关于福利分房的问题
福利分房也是有2种的,一种是有产权证的,一种是小产权,这要根据当时福利分房的政策而定的,房产年限就2种 50,70年,具体多少年要看合约书上写的是几年,或是咨询一下福利分房的人。有产权证的房子(房产证),那么买卖就自由了。无产权证的房想也知
2020.07.11 428
-
关于分居两年证据的问题
收集分居两年的证据,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1、双方订立的书面分居协议,或其他可证明分居约定的材料; 2、异地居住证、租赁合同; 3、邻居、亲属等人员的证人证言; 4、其他证据。 5、根据《民事诉讼法》
2022-10-13 15,340 -
关于分居两年的离婚问题
分居两年离婚的条件为: 1、提起离婚诉讼; 2、因感情不和分居两年; 3、经过调解但是没有效果。根据《民法典》第一千零七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应当进行调解;如果感情确已破裂
2022-06-05 15,340 -
关于分居两年起诉离婚程序问题
诉讼离婚程序: 1、先自行写好或者请律师代写离婚起诉书。 2、准备诉讼离婚所需要的证据。 3、向有管辖权的法院递交离婚起诉书和证据。 4、法院决定是否受理该离婚诉讼。 5、法院受理该离婚诉讼案件之后,
2022-11-07 15,340 -
关于两地分居离婚财产的分割问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财产分割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4条、第9条规定:夫妻分居两地,分别管理使用的婚后所得财产,应该为夫妻共同财产,对夫妻共同财产,原则上均等分割。根据产生的实
2022-05-31 15,340
-
01:02
怎么证明分居满两年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来证明夫妻分居的证据包括以下四种: 第一种是一方在外面居住的房屋租赁合同; 第二种是双方当事人签订的夫妻分居书面协议,并且一定是要以书面形式来签订的,如果是口头协议的话,那么必须对方承认; 第三种是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书面分
2,147 2022.04.17 -
00:41
分居满两年如何离婚分居两年可以向被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法院申请离婚。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分居十年二十年也不会自动离婚,所谓分居一定时间会自动离婚是人们对这个法律条文的误解。
585 2022.07.12 -
00:56
分居满两年离婚财产怎么判男女双方可以以协议方式对财产进行分割,这属于协商一致对私人事务进行处理的范畴,其处分自己权利的意思表示自由应当被尊重。离婚案件涉及财产分割问题,只要双方能够达成一致,当事人大可按自己的意思自由处分。双方无法协商一致,那么财产分割的方式就由法
444 2022.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