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个人在诚信系统中没有贷款余额的,再次购房都将视为首套房。也就是说,个人贷款买的第一套房已经出售或者结清,再次购房都按第一套对待。已利用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并有贷款记录,不论其贷款是否还清,再次向商业银行申请购买第二套(含)以上住房贷款的,均按照第二套房贷政策执行。据了解,第二套房界定以借款人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为单位认定房贷次数,已利用公积金贷款或者商业贷款购房的家庭,再次申请房贷,将视为第二套房。根据目前的相关规定,只要申请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的人,在各个商业银行、公积金中心没有住房贷款业务正在发生,并符合其他的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都可以获得相应的批准。也就是说,购房者只要不欠银行房贷(无论是商业贷款还是公积金贷款),就可以买第二套住房公积金贷款方式。如果您的第一套房贷款尚未结清,您将不能使用公积金贷款,建议可以使用商业贷款。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如家庭中第一套房产是以贷款的形式购买的,或首次申请贷款购房时,其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的,又申请贷款购买住房的,属于第二套房。
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 1、夫妻二人婚后,以借款人个人名义购买首套自住房后,若再以另一方名义买房,将按照第二套房贷款政策执行。 2、家庭已经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若以未成年子女名义再买一套房,将按照第二套房贷款政策执行。
-
第二套房认定标准标准是什么?
根据《关于规范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中第二套住房认定标准的通知》第三条的规定,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如下: 1、借款人首次申请利用贷款购买住房,如在拟购房所在地房屋登记信息系统(含预售合同登记备案系统,下同)中其家庭已登记有一套(及以上)成套住房的
2020.07.08 104 -
什么是第二套房认定标准?
认定第二套房的规定标准是:贷款买过一套房商业贷款未结清再次贷款买房认定为二套房;个人名下有两套房的商业贷款记录,一套已还清另一套未还清再次贷款的认定为二套房;夫妻双方,一方婚前使用商业贷款,另一方婚前使用公积金贷款,婚后想以夫妻名义共同贷款
2020.08.11 115 -
第二套房认定标准是什么
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贷款买过一套房商业贷款未结清再次贷款买房认定为二套房;个人名下有两套房的商业贷款记录,一套已还清另一套未还清再次贷款的认定为二套房;夫妻双方,一方婚前使用商业贷款,另一方婚前使用公积金贷款,婚后想以夫妻名义共同贷款,贷款
2020.09.17 151
-
第二套房认定标准第二套房
个人在诚信系统中没有贷款余额的,再次购房都将视为首套房。也就是说,个人贷款买的第一套房已经出售或者结清,再次购房都按第一套对待。已利用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并有贷款记录,不论其贷款是否还清,再次向商业银行
2022-04-09 15,340 -
第二套房认定标准第一套房
个人在诚信系统中没有贷款余额的,再次购房都将视为首套房。也就是说,个人贷款买的第一套房已经出售或者结清,再次购房都按第一套对待。已利用贷款购买首套自住房并有贷款记录,不论其贷款是否还清,再次向商业银行
2022-04-15 15,340 -
二套房认定标准一套房二套房的认定标准是什么
第二套普通自住房为第二套房,第二套房认定标准为:贷款购买商业贷款未结算再贷款购买第二套房;个人名称有两套商业贷款记录,一套已偿还另一套未偿还再贷款为第二套房;夫妻,一方婚前使用商业贷款,另一方婚前使用
2021-12-16 15,340 -
第二套房认定标准
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主要有以下方面: 1、首先是看是否曾有过贷款行为,对于以前曾全款买房或者向亲朋好友借钱买房的,向银行申请贷款购房时将视为第一套住房贷款;对于曾有过购房贷款的,再次申请贷款将视为第二套
2022-01-28 15,340
-
01:18
二套房的认定标准
二套房的认定标准有以下几点: 1、父母名下有房产,以未成年的子女名义再购房的; 2、未成年的时候名下已有房产,成年后再次贷款购房的; 3、个人名下已持有全款购买的住房,再次贷款购房的; 4、个人名下还有贷款购买的住房,在贷款结清出售之后再次
16,953 2022.05.11 -
01:08
自首的认定标准
犯罪人如果自首必须要如实的供述自己犯罪的全部罪行,这是犯罪人自首成立的基本条件,一般包含: 1、犯罪人必须要详细的供述的自己的全部罪行。 2、犯罪人供述内容必须是自己的全部罪行,并且不可以有任何隐瞒,全部罪行指的是犯罪人的犯罪的主要事实,而
1,117 2022.04.15 -
01:08
共犯的认定标准
共同犯罪应当具备以下的四个条件: 1、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共同犯罪人主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3、共同犯罪人在客观上必须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各共同犯罪人在实施共同犯罪时,尽管所处的地位、
2,198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