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贷款可以分为哪些担保类型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贷款担保方式分类具体如下:担保的方式为四种:抵押、质押、保证、抵押加保证。 1、抵押担保:借款人以所购自用住房作为贷款抵押物的,必须将住房价值全额用于贷款抵押;以房地产作抵押的,抵押人和抵押权人应当签订书面抵押合同;借款人对设定抵押的财产在抵押期内必须妥善保管,负责维修、保养、保证完好无损的责任,并随时接受贷款人的监督检查。对设定的抵押物,在抵押期届满之前,贷款人不得擅自处分;抵押期间,未经贷款人同意,抵押人不得将抵押物再次抵押或出租、转让、变卖、馈赠。 2、质押担保:采取质押方式的,出质人和质权人必须签订书面质押合同,质押合同至借款人还清全部贷款本息时中止;对设定的质物,在质押期届满之前,贷款人不得擅自处分。质押期间,质物如有损害、遗失,贷款人应承担责任并负责赔偿。 3、抵押加保证:是指贷款人在借款人尚未取得所购房屋产权的基础上,要求借款人提供具有代为清偿能力的第三方连带责任保证人作为贷款担保而向借款人发放的贷款。目前,一般要求所购房屋的开发商为担保人。 4、保证担保:借款人不能足额提供抵押(质押)时,应有贷款人认可的第三方提供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保证人是法人的,必须具有代为偿还全部贷款本息的能力,且在银行开立有存款帐户。保证人为自然人的,本息有固定经济来源,具有足够代偿能力,并且在贷款银行存有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保证人与债权人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保证合同。保证人发生变更的,必须按照规定办理变更担保手续,未经贷款人认可,原保证合同不得撤销。以上就是对小贷担保的解答。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银行担保贷款的分类有:保证、抵押、质押。银行担保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足额提供抵押(质押)时,应有银行贷款人认可的第三方提供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
银行担保贷款的具体分类包括有:保证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等。我国《民法典》规定,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是不可以抵押的,但是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
-
不可以作为银行贷款担保人的有哪些?
不可以作为银行贷款担保人的主要情形如下: 1、夫妻不能互相担保,因为其是同一个经济体。虽然一个人不能偿还贷款,另一个人不能偿还贷款,但担保将失去意义; 2、外国人不能作为担保人贷款。通常,银行对借款人和担保人的户籍要求相同。如果担保人是外国
2022.04.09 1,605 -
物权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物权可以分为这些类型: 1、自物权与他物权; 2、动产物权与不动产物权; 3、主物权与从物权; 4、有限物权与无期限物权; 5、所有权与限制物权; 6、意定物权和法定物权; 7、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2021.02.22 479
-
银行贷款的担保方式分为几种类型
1、抵押担保 就是借款人向贷款机构提供所被认可的抵押物。比如:用房屋抵押申请贷款,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贷款通过率,还可以让借款人在享受低利率的同时,申请到大额贷款。在做抵押担保期间,只是抵押物品所有权,
2022-10-16 15,340 -
现在银行的银行担保贷款有哪些类型
1、现在银行的担保贷款包括保证贷款、抵押贷款和质押贷款三种。 2、保证贷款,是指按《民法典》规定的保证方式以第三人承诺在借款人不能偿还贷款时,按约定承担一半保证责任或连带责任而发放的贷款。全县农村信用
2023-02-08 15,340 -
银行担保贷款有哪些分类
1、担保贷款是指借款人不能足额提供抵押(质押)时,应有贷款人认可的第三方提供承担连带责任的保证。 2、按担保方式不同分为: (1)保证贷款、 (2)抵押贷款、 (3)质押贷款。
2022-11-20 15,340 -
银行贷款有哪些类型
1、按偿还期不同,可分为短期贷款、中期贷款和长期贷款; 2、按偿还方式不同,可分为活期贷款、定期贷款和透支; 3、按贷款用途或对象不同,可分为工商业贷款、农业贷款、消费者贷款、有价证券经纪人贷款等;
2022-10-12 15,340
-
01:02
银行贷款可以转让吗银行贷款可以转让,但是需要通过银行的同意。若是要转让贷款,必须得到银行的认可,转让才有效;如银行认可的话,则与银行、债务承受方签一份合同,贷款就转移到别人名下,否则转让无效;债务转让的方式也分为两种:完全转让和代偿。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
4,253 2022.04.15 -
01:31
民间贷款担保人责任有哪些民间借贷中,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借款时,保证人需要承担相应的担保责任,具体根据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分为一般责任和连带责任。一般保证,是指当事人在保证合同中事先约定,在债务人不能履行到期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需要注意的是,一般保证中保证人
1,814 2022.04.17 -
01:14
合同诈骗类型有哪些合同诈骗,指的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捏造虚假事实、设定陷阱、隐瞒真相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或者是合同一方当事人故意告诉另一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导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者履行
876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