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条签字内容可以作为证据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欠条有签字即有效,电话录音内容若有提到欠款可以作为证据适用。对于欠钱不还的,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对方偿还欠款。若双方欠条有约定管辖地,则按合同约定执行;若没有约定,则可向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提起民事诉讼时需准备:民事起诉状,对方身份证复印件,证据清单和证据材料(即对方欠款的证据)。民事起诉状应当记明下列事项:(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法律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二十一条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人民法院辖区的,各该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第三十四条合同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选择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标的物所在地等与争议有实际联系的地点的人民法院管辖,但不得违反本法对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的规定。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没有用。拍的照片属于复印件,如果没有原件的话,不能单独作为证据使用,必须有其他证据相印证,比如转账记录、录音等。照片只能证明债务存在,不具备法律效力,只有在债务人无异议的情况下使用。
-
欠条撕坏可以作为证据吗
欠条如果还能够明晰地辨识出欠条内容及欠条和出具人所签内容,欠条出具时间地点等仍能作为证据使用,如果不能达成上述条件,欠条是无法作为证据使用,只能通过其他间接证据证明基本案件事实。
2021.04.01 109 -
签字能作为证据吗
签字能作为证据,但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一般的证据可以为: 1.当事人的陈述; 2.书证; 3.物证; 4.视听资料; 5.电子数据等。
2020.02.02 311 -
欠条是否可以作为证据
欠条可以作为证据,只要其是真实有效且与案件相关即可。 法律规定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对于自己提出的主张,应当提供相应的证据,人民法院会根据法定程序,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查核实。 一般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视听资料、当事人的陈述、证
2022.12.02 484
-
签字可以作为证据吗
可以。但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2023-02-17 15,340 -
个人签字可以作为证据吗
可以。但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
2022-11-14 15,340 -
需要签字吗? 可以作为证据吗?
可以。但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
2023-05-02 15,340 -
欠条上撕毁的内容可以作为证据吗?
如果借条被撕毁,但是仍保持了证明双方间借款事实的完整性,而且双方对借条内容无异议的,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但如果借条不能保持证明双方借款事实的完整性,则需要其他证据加以印证借条的真实性。
2022-12-05 15,340
-
01:32
录音可以作为开庭证据吗
大家好,我是110咨询网的特约律师张神兵。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的规定,证据种类包括:视听资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十七条规定,审判人员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证据是否为原件、
11,119 2022.04.15 -
01:09
借条可以作为原始凭证吗
借条能否作为原始凭证,需要根据借条的具体内容来作出判断。换句话说,这个问题不能够一概而论。具体来说,办理经济业务事项的时候,当事人应当填制或者取得原始凭证,并且及时送交会计机构。而原始凭证必须具备以下的内容:凭证的名称;当事人填制凭证的日期
2,161 2022.05.11 -
01:21
录音可以作为打官司的证据吗
录音可以作为打官司的证据,录音属于视听资料,也是我国司法法定证据类型之一,是有效的。但是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录音证据的取得方式要合法,内容合法。即使录音可以作为证据,也不是全部的录音都有效,录音在录制的过程不能侵犯国家、社会或第三人的相
14,495 2022.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