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个人债务纠纷会引发什么样的法律后果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第216条是这样规定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此款即是申请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所在。 人民法院判决后,欠债人仍不偿还借款,你即可以申请法院执行,法院可以依法采取以下强制措施进行执行,甚至可以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对其处罚: 1、有权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 2、有权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财产。 3、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被执行人及其住所或者财产隐匿地进行搜查。 4、强制被执行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或迟延履行金。 5、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也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6、被申请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 7、被申请人拒不履行生效判决、裁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此所谓“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罪”。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债务转移引发的纠纷,债权人可以向新的债务人主张其债权,债务人转移其债务的,应当取得债权人的同意,债权人不同意的,则该转移行为无效,且债务人转移其债务的,其从债务也一并转移。
因债务转移引发纠纷债权人应向新的债务人主张债权,如果债务人不偿还,可以通过起诉解决。如果债务人转让全部债务且已生效,债务人事实上已经退出了债权债务关系,无需承担债务。债务应由新债务人承担。 债务转移是指在不改变债的内容的前提下,债务人将合同债务全部或部分移转给第三人。
-
引起债务转移的法律后果
债务转移的法律后果: 1、第三人取得债务人的法律地位,应当对债权人偿还债务; 2、抗辩权随之移转,新债务人可以主张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抗辩; 3、从债务一并随之移转,但是该从债务专属于原债务人自身的除外。
2021.03.17 103 -
法人与股东争议个人债务会有什么后果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如果是指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和股东的个人债务,不会影响公司,其个人债务应当是由个人财产偿还。
2020.09.08 79 -
个人债务纠纷律师
律师收费的方式及收取多少律师费用都是由律师与委托人在一定范围之内协商确定的。具体某一个案子如何收费以及收取多少律师费,都应该与律师个人协商确定。依据我国诉讼费用交纳的规定,债务纠纷提起民事诉讼的,诉讼费用由败诉方承担,但委托律师诉讼的律师服
2022.09.29 168
-
个人债务纠纷中,个人债务拒不偿还,会有什么样的法律后果,是什么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第216条是这样规定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此款即是申请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所在。
2022-03-07 15,340 -
为何会引发企业债务纠纷
主要原因有:企业本身资金不足、遭遇合同诈骗、合同签订不明确。
2022-07-08 15,340 -
法人与债务纠纷会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换种说法就是公司的一种职务,可以是股东也可以不是股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
2022-10-09 15,340 -
如果出现债务或法律纠纷,法人与各负什么样的责任?
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指依法代表法人行使民事权利,履行民事义务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换种说法就是公司的一种职务,可以是股东也可以不是股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49条规定: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进行诉讼;
2022-10-05 15,340
-
00:58
合同纠纷与债权债务纠纷的区别
合同纠纷属于债权债务纠纷范围内。债权债务纠纷的定义,其实是债权人在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的民法上权利的纠纷,且债权和债务是不能单独的存在的。而债权债务纠纷产生的原因是分为契约、无因管理、不当得利和侵权行为。合同是债权产生最主要的原因。侵权行为一
2,983 2022.04.17 -
00:57
债务纠纷协商无果后怎么办
债务人不按约定还款的,债权人可以与其私下协商,再次约定还款的相关事宜。如果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个人提起诉讼的,首先要写好起诉状,起诉状中要包含起诉的请求和理由。写好起诉状后,再带上起诉状、身份证、户口本、相关证据原件或者复印件到
1,332 2022.04.17 -
01:18
如何处理个人债务纠纷
处理个人债务纠纷的方式如下: 1、当事人可以通过自行协商的方式解决纠纷,债权债务当事人在自愿、互谅的基础上,直接进行协商或邀请第三人从中斡旋,解决纠纷; 2、协商不成可申请调解,可向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书面调解申请; 3、采取仲裁的方
598 2022.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