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三胎有什么法律依据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首先需要肯定一点的是:目前来说,一般家庭生育三胎依旧是违反计划生育规定的。但如果是符合以下条件的居民家庭,是可以合法生育三胎的,绝不罚款。 一、再婚夫妻 ①再婚夫妻各生育1个子女,再婚后已共同生育1个子女的; ②再婚夫妻一方已生育1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再婚后已共同生育1个子女的; ③再婚夫妻一方已生育2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或者生育1个子女,再婚后无共同生育子女的; 二、特殊情况 ①夫妻因不孕不育症没有生育,依法收养2个子女后,身体恢复健康后,可再生育一子女; ②夫妻虽然已经生育两个子女,但是其中一个或两个被依法鉴定为残病儿的,可以再生育一子女; 当然,除了以上5种情况之外:凡是符合法律、法规,当地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情形的,也可以生育三胎。 超生三胎罚款规定如下: ①农村居民超三胎的,对夫妻双方分别按当地乡镇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额为基数,一次性征收三倍以上六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②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的条件,但是如果生育时间上没有达到间隔时间(头胎和三胎之间的时间间隔不满4年)或者再生年龄(女方年龄不满28周岁)的,每提前一年将按照夫妻双方上年度总收入的40%征收费用,以年为单位,不足一年的按照一年计算。 ③符合再生育一个子女条件未取得生育证生育的,按照其上年度总收入的百分之三十征收。 ④因实施非医学需要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谎报婴儿死亡或遗弃、买卖、残害婴幼儿后违法生育的,按违法多生育子女征收标准的二倍征收。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前两胎如果都是一个孩子的,可以生育三胎。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为了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这项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
计划生育的出台,二胎虽然被鼓励,但是现在生三胎还是不合法的。 按照我国相关条款,超生是要罚款的。具体罚款如下: 1、未取得生育证超生的。相关条款规定,符合生第3胎,但是没有取得生育证生育的,按照上年度总收入的30%征收;对那些符合生育规定,但生育女子不满28周岁或者距离生育第一胎不满4年的,按照人均纯收入的20%征收。 2、未达到生育间隔年限的。符合生育条件,但未达到生育间隔年限的,按照上年度总收入的40%征收。 3、农村居民超生第三胎的。相关法律规定,有农村户口,超生第三台的,一次性征收3倍以上6倍以下的社会抚养费。 4、社会流动人口超生第三胎的。有很多流动人口,无法固定户籍,将按照首先发现超生行为地区的收费标准收取,只需缴纳一次费用即可,不能重复征收。
-
二胎不能结扎生育法律依据
按现时的实际情况及相关的法律规定,现时并没有规定生育2胎就要必须结扎,如果相关部门要求必须结扎的话,你可以拒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九条实行计划生育,以避孕为主。国家创造条件,保
2022-03-21 15,340 -
生育保险法律依据是什么
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导致劳动力暂时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 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用于保障女职工产假期间的基本生活需要
2022-02-15 15,340 -
生育三胎犯法吗?
非法生三胎。但是有特殊规定的除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国家提倡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再生子女。违反上述规定生育子女的,应当依法缴纳社会抚养费。
2021-11-07 15,340 -
生育三胎合法吗
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21年5月31日召开会议,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政策,落实工作,依法组织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对于全面二孩政策调整前的独生子女家庭和农村计划生育双女家庭,应继续实行现行
2021-11-15 15,340
-
01:11
抚恤金的分配有什么法律依据
抚恤金的分配的法律依据有: 1、可按照民政部、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及离退休人员死亡一次性抚恤发放办法的通知》的相关规定,执行分配。 2、可以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工作人
2,319 2022.04.15 -
01:10
转继承有哪些法律依据
在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并没有规定转继承问题。但是在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中的第一千一百五十二条明确载明:继承开始后,继承人于遗产分割前死亡,并没有放弃继承的,该继承人应当继承的遗产转给其继承人,但是遗嘱另有安排
617 2022.04.17 -
01:08
健身卡退卡法律依据
健身卡退卡法律依据如下:健身卡不能退卡的约定不属免责条款,是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行为,消费者和健身房之间约定的服务,不属于特殊商品和服务,应遵循“经营者应当承担包换、包退等责任”这一规则。且因个人健身涉及到人身权利,根据此类合同性质,不属
8,176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