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警察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是否受法律依据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交通警察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络,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所涉及的罪名主要是: (1)贪污罪。根据《中华任命共和国刑法》第383条之规定,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此外还应注意贪污数额与罪轻罪重的联系。 (2)受贿罪。根据《中华任命共和国刑法》第386条之规定,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利益行为。本罪关于数额的计算与贪污罪相同,此外还应注意经济受贿和斡旋受贿,二者都应以受贿罪论处。 (3)滥用职权罪。根据《中华任命共和国刑法》第397条之规定,滥用职权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滥用职权,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这里应注意的是构成犯罪的要件,注意罪与非罪的区分。 (4)玩忽职守罪。根据《中华任命共和国刑法》第397条之规定,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本罪与滥用职权罪都是刑法第397条所规定的罪名,这里应注意二者的区别。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非法侵占警察是否受理,要看是否达到立案的标准,具体如下:非法侵占可以先报警,报警不能处理,向法院起诉;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占有他人遗忘物或者埋藏物的,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按照规定处罚,本条罪,只有通知才能处理。
非法侵占可以先报警,报警不能处理,向法院起诉。根据规定,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数额较大,拒不退还,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公共场合占座有法律依据吗
根据相关方法律规定强占他人座位,在民事法律上是侵权行为,即侵犯了他人座位权,应予赔礼道歉,赔偿损失。在治安法律上,是违法行为。有可能会被有关机关处以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2020.03.07 1,204 -
-
非法占用公共车位处罚依据
非法占用公共车位的处罚依据每个地区的具体规定会不同,但一般情况下非法占用公共车位的会被处以200元或以上罚款。根据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的规定,非法占用公共车位是指个人和单位占用了道路、地下通道等公共场所用作摆摊经营,晾晒衣物等影响交通和市
2022.04.12 5,833
-
交通警察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络,应当如何定性
交通警察利用职权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索取、收受贿络,或者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这里所涉及的罪名主要是: (1)贪污罪。根据《中华任命共和国刑法》第383条之规定,贪污罪是指国
2022-03-22 15,340 -
非法占有公共财物是否构成贪污罪
如果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植物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是贪污罪。也存在其他人员提供帮助的情况,有可能会成为贪污罪的共犯,也构成贪污罪。可以参看《刑法》第三百八十二条【贪污罪】
2022-03-04 15,340 -
交通肇事交警说55万才能取保候审是否有法律依据?有法律依据吗?
交通肇事交警说55万才能取保候审没有法律依据,只要犯罪嫌疑人符合条件就能办取保候审。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
2022-02-28 15,340 -
非法占用公共车位处罚依据
非法占用公共车位处罚依据是每个省市的城市管理条例。目前国家并没有关于处罚非法占用公共车位的统一规定,每个地区的具体规定会不同。非法占用公共车位是指个人和单位占用了道路、地下通道等公共场所用作摆摊经营,
2022-11-19 15,340
-
01:35
交通事故人身伤残判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发生交通事故之后,当事人可以根据以下的法律法规进行伤残鉴定: 1、可依据《人体损伤致残程度分级》的相关规定,由专门的鉴定机构针对受害人的受伤情况鉴定具体的伤残等级,以便确定赔偿金额。 2、可依据《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受害人要对自己的受伤
733 2022.04.15 -
01:10
转继承有哪些法律依据在我国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中,并没有规定转继承问题。但是在2021年1月1日生效的《民法典》中的第一千一百五十二条明确载明:继承开始后,继承人于遗产分割前死亡,并没有放弃继承的,该继承人应当继承的遗产转给其继承人,但是遗嘱另有安排
620 2022.04.17 -
01:00
电子合同的法律依据是电子合同的法律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电子合同是双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通过电子信息网络以电子的形式,达成的设立、变更、终止财产性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电子合同的标的可以为交付商品,也可以为提供服务。电子合同当事人对交付商品或者提供
1,85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