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用期辞职的实际工资是怎么算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试用期内辞职,用人单位应按出勤一次性结清工资。工资是用人单位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和劳动合同约定,以各种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劳动者只有提供了劳动,就偶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根据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规定,劳动者依法解除合同,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合同时一次性按出勤结清工资,用人单位不支付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投诉,也可以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但劳动者违法解除合同的,应当赔偿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的直接经济损失,用人单位对损失承担举证责任。劳动部《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第九十条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员工试用期辞职工资一般根据当月的实际出勤天数、当月工资、以及当月因出勤天数进行计算。比如当月工资是 3000,实际出勤数是 20,因出勤天数是22天,那么当月工资就是3000除以22乘以20。
员工在试用期辞职的工资应当按照其正常出勤的天数以及加班时间的多少来进行计算,其月实际工资=约定的月工资÷21.75×实际出勤天数。并且试用期工资一般不得低于正式员工工资的80%,工资也应根据劳动合同的约定在解约时一次性付清。
-
试用期辞职工资的计算
试用期离职工资应当按照劳动者正常出勤的天数以及加班时间的多少来进行计算其工资,其月实际工资=月工资÷21。75×实际出勤天数。试用期工资一般按照出勤天数计算,不得低于正式员工工资的80%,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工资根据劳动合同约定一次性付清劳动
2020.08.05 159 -
试用期辞职工资怎么算?
劳动者在试用期辞职的,根据劳动者工作的具体时间来计算工资,单位原则上是不能扣除劳动者工资的,除非劳动者在职期间,因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造成了财产损失。一般情况下,劳动者在试用期辞职应在提前三日告知用人单位。
2020.07.04 173 -
试用期辞职工资怎么算
试用期辞职工资的计算方法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劳动者工资,没有约定劳动报酬的,应当按照同类工作岗位工资的80%支付试用期劳动者工资,且不得低于所在地最低工资标准。
2020.11.13 158
-
试用期辞职是怎么算工资的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辞职,应该正常结算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
2022-04-24 15,340 -
试用期辞职工资是怎么算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并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
2022-03-29 15,340 -
试用期辞职工资怎么算的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辞职,应该正常结算工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
2022-04-24 15,340 -
试用期辞职的工资怎么算的?
如果员工在试用期辞职,工资一般是根据其当月的实际出勤天数、劳动合同中约定的工资标准来进行计算。用人单位应在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时一次性足额向其付清工资。否则员工可以依法去申请支付令或者去劳动行政部门投诉
2022-06-10 15,340
-
01:21
合同的实际损失怎么算
合同的实际损失计算如下: 1、合同中有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计算方法的,可按照这个计算方法进行计算; 2、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计算方法的,可以凭借相关的款项单据、书面证据来佐证,达成双方协商一致; 3、如果双方就实际
699 2022.05.27 -
01:01
试用期可以随意辞职吗
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是不可以随时离职的,劳动者在试用期期间辞职,需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 职工如果不提前递交辞职信就离职,企业可以认定其是擅自离职,只能按旷工处理,扣除旷工工资。但是劳动者不需支付赔偿金。根据规定,劳动合同期
1,109 2022.05.21 -
01:12
合同工资和实际工资不符怎么办
合同工资和实际工资不符的处理办法如下: 1、申请仲裁或者向法院起诉。如果有发放记录等证据证明企业发放的工资与劳动合同的工资不一致,一旦发生纠纷,仲裁机构和法院会支持以实际工资为准; 2、如果要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纠纷的,劳动者需要提供实
1,046 2022.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