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工头工伤责任谁来负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有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或者转包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包工头是自然人,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把工程发包或者转包给包工头,包工头招用的工人,在从事承包工程中遭受工伤事故伤害的,由具有法定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或者转包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 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或者转包方承担工伤保险责任之后,可以向包工头追偿。 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审理工伤保险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法释〔2014〕9号 第三条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下列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单位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四)用工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组织或者自然人,该组织或者自然人聘用的职工从事承包业务时因工伤亡的,用工单位为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 前款第(四)、(五)项明确的承担工伤保险责任的单位承担赔偿责任或者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后,有权向相关组织、单位和个人追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首先要承包方有承包的资格,如果没有相应的资格,不构成承包关系的,只是雇佣关系。其次,构不成承包关系,无论是否有签订承包合同,都是不是承包关系,而是雇佣关系。最后,雇佣关系中,根据我国的民法和侵权责任法,雇员受伤,雇主就要在相应过错上承担相应的责任。
-
包工头工人受伤谁负责
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第十四条规定,职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工伤: (一)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 (二)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 (三)在工作时间和
2020.07.07 201 -
包工头工人受伤谁负责
在包工头承包的工地上班受伤,如果在工地上班工作时受伤的,可以首先找包工头赔偿;如果不是工伤而是因为第三人受伤的,可以找第三人赔偿,也可以找包工头赔偿,包工头赔偿之后可以向导致工人受伤的该第三人追偿。同时,如果包工头是没有资质的承包人,那么有
2022.04.16 5,024 -
包工头受伤怎么处理谁来负责
为包工头打工受伤由包工头和打工工地的建设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包工头与打工仔之间为雇佣关系,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的,包工头当然要承担赔偿责任。建筑公司将工程分包给并无施工资质的包工头,存在过错,因此应负连带赔偿责任。
2021.01.28 235
-
包工头受伤由谁来负责
包工头工人受伤由雇主责任。雇佣关系是指受雇人向雇佣人提供劳务,雇用人支付相应报酬形成权利义务关系。雇佣关系是雇主和受雇人达成契约的基础上成立的,雇佣合同可以是口头也可以是书面的。
2022-11-04 15,340 -
工人受伤包工头和老板谁负责,包工头和包工头谁负责
工人受伤了,应当由包工头负责赔偿全部损失,房主作为定作人是没有责任的。因为工人与包工头之间属于雇佣关系,而包工头与房主之间属于承揽关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2022-08-09 15,340 -
工地上受伤包工头和包工头谁负责, 工地出现事故, 包工头和谁负责任
1、一般应由包工头负责,如包工头没有施工资质,你应承担连带责任。 2、法律依据为《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
2022-04-28 15,340 -
包工头工人工伤赔偿责任谁负责
动争议当中,如果包工头只是单纯的劳务承包,并且没有相关的劳务资质,那么在认定劳动关系时,应当认定劳动者与具有用工主体资质的单位存在劳动关系。那么,劳动者应当与发包单位存在事实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的工伤赔
2022-07-11 15,340
-
01:21
包工头拖欠工资该谁管
包工头拖欠工资处理方法如下: 1、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向当地劳动执法监察队投诉。按照劳动和社会保障监察条例对用人单位进行监督检查,责令支付拖欠的工资。如果建筑工程的承包人拖欠工资,当地城建局建设管理委员会也将接受拖欠的工资,并进行调解,以解决争
3,111 2022.04.15 -
00:59
包工头无资质要怎样承担责任
包工头无资质所承担的责任,有以下这些: 1、包工头无资质建房的,要承担出现工程事故的连带赔偿责任; 2、承包人欠付工程款,对实际施工人承担直接赔偿责任; 3、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承包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将承包业务转包、分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
4,056 2023.01.04 -
01:01
口头承揽人受伤谁承担责任
口头承揽人受伤,一般会让承揽人自己承担赔偿责任。 通常情况下,定作人对其自身损害无需承担责任,定作人不需要赔偿其损失。 但是如果承揽人的损失是因为定作人对定作、指示或者选任有过失而造成的,那么定作人需要赔偿相应的损失。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
1,744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