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鉴定不上的等级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者受伤,如果鉴定为伤残等级的,用人单位不支付其工伤期间的各种赔偿的,劳动者是不能直接到法院起诉的,劳动者应当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其工伤期间的各种赔偿和未签订合同的双倍工资。 如何申请劳动仲裁: 1、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立案时需携带:仲裁申请书2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相关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清单2份;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北京地区不需要提供登记信息)。 2、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仲裁委给予立案,然后给双方举证期,给对方答辩期;然后开庭审理,之后对你们双方进行调解,调解不成仲裁委会下达裁决书;劳动仲裁60天内结案;对于裁决书不服,劳动者可以起诉到法院; 3、申请劳动仲裁期间,不耽误劳动者去新单位工作。 工伤保险待遇主要的补偿是: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7到24个月本人工资)、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根据受伤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根据受伤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停工留薪期工资(根据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通知书确定)、伙食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等。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对工伤认定申请不予受理的决定不服或者对工伤认定结论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可以直接起诉也可以是到当地劳动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工伤认定后可申请伤残鉴定(如有伤残的话),之后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赔偿。如果不属于工伤或劳动部门作出不受理决定,则直接到当地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
-
工伤赔偿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吗
工伤赔偿问题不能直接向法院起诉。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
2020.12.07 719 -
工伤鉴定不服直接起诉可以吗
对工伤鉴定不服不可以直接起诉。根据法律规定,工伤职工或者其用人单位对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该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再次鉴定。
2020.09.30 125
-
工伤认定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吗
工伤认定直接起诉法院是可以的。 超过事故发生后一年内,没有申请工伤认定的,伤者职工可以直接到法院发起民事诉讼,要求单位支付人身损害赔偿。 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起一年内。
2022-11-12 15,340 -
工伤赔偿可不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吗
1、工伤赔偿问题不能直接向法院起诉,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
2022-11-09 15,340 -
工伤赔偿可以直接向法院起诉吗
工伤赔偿问题不能直接向法院起诉。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2021-12-28 15,340 -
工伤不服是否可以直接向法院提起上诉
1、可以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也
2022-05-22 15,340
-
01:20
工伤等级鉴定标准
工伤等级鉴定标准按照相关规定,分为一级到十级,一般伤残情况一级是最严重的,十级最轻的;具体还需要至到劳动部门的伤残鉴定部门进行鉴定或者前往有资质的伤残鉴定机构进行鉴定。 一般常见的八到十级伤残的评定标准为: 1、八级工伤鉴定标准:双足部分肌
10,656 2022.04.17 -
00:52
拖欠工资可以直接起诉吗
拖欠工资可以直接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可知,我国法律对于公司拖欠员工工资多久才能起诉,并没有明确规定。换句话说,只要公司没有在约定时间内支付劳动报酬,员工便可以起诉。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受害人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
5,210 2022.04.17 -
01:11
工伤骨折可以评定伤残等级吗
工伤骨折是否可以评定伤残等级,应当根据治疗后的情况进行确定。法律明确规定,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因骨折而存在残疾,或者影响劳动能力的,可以评定等伤残等级,不存在残疾或者影响劳动能力
2,225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