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多年再婚的如何处罚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对重婚应做实质意义上的理解,重婚行为有两种,一是法律上的重婚,既有配偶者又与他人登记结婚,或者是自己虽没有配偶,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登记结婚;二是事实上的重婚,即有配偶者虽未与他人登记结婚,但与他人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或者是自己虽没有配偶,但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其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重婚罪必须体现出“有配偶者”“登记结婚或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明知他人有配偶”。 对于重婚的处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罚》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有配偶而重婚的,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处2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重婚罪属于自诉的案件的范围,受害人可以自行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追究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条规定自诉案件包括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而重婚罪就属于轻微刑事案件的范畴。对重婚罪一般采取不告不理的原则。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对于有配偶的与他人同居是禁止行为,法律规定,因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提出婚姻损害赔偿,是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质惩罚,有配偶者和他人同居的,法院可作为判决离婚的依据,应当准予离婚。
对于有配偶的与他人同居是禁止行为,法律规定,因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提出婚姻损害赔偿,是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质惩罚,有配偶者和他人同居的,法院可作为判决离婚的依据,应当准予离婚。
-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应该如何处理
对于有配偶的与他人同居是禁止行为,法律规定,因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提出婚姻损害赔偿,是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质惩罚,有配偶者和他人同居的,法院可作为判决离婚的依据,应当准予离婚。
2021.01.27 110 -
何谓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应这样认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同居中两方至少有一方是有配偶的,可以是一方,也可以是两方都有配偶;同居期间,双方是不以夫妻名义对外活动的;必须是持续、稳定的共同居住。
2020.12.27 110 -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如何认定
有配偶的一方与其他人以夫妻名义,稳定持续地同居,则构成重婚罪,应该依照刑法处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是指配偶与婚外异性不以夫妻名义同居的行为。配偶与他人同居有三个要素,一是有配偶的人,二不是以夫妻的名义,三是连续稳定的共生关系。符合以上这三个
2022.02.11 648
-
如何处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对于有配偶的与他人同居是禁止行为,法律规定,因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提出婚姻损害赔偿,是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质惩罚,有配偶者和他人同居的,法院可作为判决离婚的依据,应当准予离
2022-05-14 15,340 -
如何处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
对于有配偶的与他人同居是禁止行为,法律规定,因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提出婚姻损害赔偿,是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质惩罚,有配偶者和他人同居的,法院可作为判决离婚的依据,应当准予离
2022-06-24 15,340 -
如何处罚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
对于有配偶的与他人同居是禁止行为,法律规定,因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而导致离婚的,无过错方有权提出婚姻损害赔偿,是对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实质惩罚,有配偶者和他人同居的,法院可作为判决离婚的依据,应当准予离
2022-06-25 15,340 -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证据收集,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的如何处理
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证据收集应该先理解同居的概念,所谓“同居”即是持续一段时间的共同居住,嫖娼、一夜情、通奸都不符合同居的范畴,所以证明过错方与人同居的证据不可以是偶尔一次的交往或其他亲密性行为,因此并
2022-04-16 15,340
-
01:07
配偶失踪如何离婚
配偶失踪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具体分析如下: 1、配偶为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踪的自然人,另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离婚。根据我国法律规定,配偶若失踪,应当先由利害关系人向法院申请宣告其失踪,被宣告失踪后,夫妻中另一方
526 2022.11.21 -
00:55
再婚离婚房产如何分配
再婚离婚房产分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一方婚前以个人财产按揭购买房屋,婚后夫妻共同清偿贷款的。如果房产证登记在一方名下,那么房屋属于个人财产,房屋的按揭贷款也属于一方的个人债务。对于已归还的贷款中属于配偶一方的部分,应当予以返还; 2
472 2022.04.25 -
01:00
配偶遗产如何继承
配偶遗产继承,要遵循如下程序:1、确定配偶的遗产范围。只有配偶个人财产才能作为遗产进行继承,如果是夫妻共同财产的,只能对配偶所占份额进行继承;2、确定继承方式。如果配偶有立遗嘱的,按照遗嘱继承方式继承;如果配偶没有立遗嘱的,按照法定继承方式
1,889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