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不参加工伤保险情形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劳动者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经费全部由用人单位(雇主)承担。 2.即使是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固定工和临时工,一旦因工出现工伤情况,用人单位都得履行相应的责任进行补偿。 3.企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不可以拒绝支付患病职工的病假工资。(劳动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依法享有获得病假工资的权利,用人单位不得对这一权利进行随意剥夺,不得以给劳动者上了基本医疗保险为由而不发给劳动者病假工资) 4.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工作或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的,算作工伤,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律规定给予相应的待遇。 5.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的,可定为工伤,用人单位应按照法律规定给予相应的待遇。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组织和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
若用人单位未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而职工发生工伤事故的,应由用人单位支付其工伤保险待遇。依照《社会保险法》相关规定,职工均应参加工伤保险,且由用人单位为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参加工伤保险的职工,其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与用人单位按规定进行支付,但若用人单位未缴纳工伤保险的,则由用人单位承担其工伤保险待遇。
-
用人单位不参加工伤保险怎么办
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未参加期间,其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单位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有关费用。劳动者被诊断患有职业病,但用人单位没有依法参加工伤保险的,其医疗和生活保障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最后的用
2020.01.22 131 -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如果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会有以下法律责任: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加收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其他。
2020.12.10 228 -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法律责任:,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加收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处欠缴数额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发生工伤事故的,由用人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其他。
2020.06.22 159
-
用人单位用职工不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形有哪些
1.劳动者个人不缴纳工伤保险费,经费全部由用人单位(雇主)承担。 2.即使是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的固定工和临时工,一旦因工出现工伤情况,用人单位都得履行相应的责任进行补偿。 3.企业参加基本医疗
2022-04-14 15,340 -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情形
未参加工伤保险期间用人单位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用人单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 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
2022-11-26 15,340 -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责任有哪些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六十二条: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 由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责令限期参加,补缴应当缴纳的工伤保险费,并自欠缴之日起,按日加收万分之五的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
2022-06-16 15,340 -
用人单位不参加工伤保险怎么办
针对这个问题,根据《》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参加工伤保险而未参加的,未参加期间,其职工发生工伤的,由该单位按照《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有关费用。
2022-08-29 15,340
-
01:09
工伤用人单位承担的赔偿项目有哪些
工伤用人单位承担的赔偿项目包括: 1、工伤医疗费; 2、辅助器具配置费; 3、一次性伤残补助金; 4、伤残津贴; 5、生活护理费; 6、丧葬补助金; 7、供养亲属抚恤金; 8、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9、康复性治疗费用; 10、工伤住院治疗伙食
1,043 2023.01.04 -
00:53
工伤用人单位不赔偿怎么办
工伤认定申请;申请仲裁;起诉。工伤事故是指的职工在工作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工伤用人单位不赔偿,如果和单位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那么就只能够先向仲裁委员会申请确认劳动关系。确认了劳动关系之后再向劳动行政部门申请
1,686 2022.04.15 -
00:54
工伤十级单位应该赔偿哪些费用
工伤十级单位应该赔偿的费用:医疗费、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就是7个月本人工资、一次性就业补助金,根据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根据劳动者所在省的工伤条例确定,解除劳动关系时领取、停工留薪期工资,根据劳动能
5,651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