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孩子如何判由母方抚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存在以下情形的,子女一般由女方抚养: 第一,两周岁以内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 第二,十周岁以上,若子女愿意与母亲生活的话,一般由女方抚养。 第三,对于两周岁以上十周岁以下的孩子,女方争取孩子抚养权可优先考虑的情形如下: (1)女方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女方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男方有其他子女的; (4)在男女双方的抚养条件,如工作稳定程度、收入情况差距不大的前提下,如果男方对于夫妻感情破裂有过错,如有家庭暴力、有证据证明的婚外情等,孩子判归女方的可能性较大。 (5)男方有不良嗜好,如赌博、酗酒等恶习等。
这一般要根据“有利于子女健康成长”的原则来决定。 一、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会判给女方。除非母方有下列情形: 1.母方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如癌症),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 2.母方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指对子女有遗弃、虐待行为),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等等。 二、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会优先考虑条件较好的一方抚养孩子。主要考虑:经济状况、个人素质、生活环境、对子女的责任感、以及与子女的感情亲密程度等。 三、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随母生活发生争议的,应考虑子女本人的意见。 四、父母双方可协议轮流抚养子女,这个会根据双方自愿达成的抚养协议,或者在法院的参与下达成抚养协议。
-
父母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如何判
父母离婚时幼儿抚养权应按下列方式作出判决: 1、幼儿不满两周岁的,抚养权一般应该判给母亲; 2、幼儿已满两周岁的,由人民法院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3、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子女意见。
2021.01.28 110 -
父母离婚后孩子由谁抚养
父母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的确定分为以下几种情形: 1、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 2、两周岁以上的子女一般跟随生活条件较好的,更有利于子女的一方生活; 3、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应考虑子女的意见。
2021.04.04 117 -
离婚后孩子由母亲抚养吗
不满两周岁的子女离婚后是由母亲直接抚养的。如果子女已经满八周岁,愿意跟母亲一起生活,而且母亲的抚养条件也优于孩子父亲,那么法院在尊重孩子真实意愿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孩子的抚养权判给母亲,由母亲抚养孩子。
2021.04.18 136
-
离婚后,孩子怎么判由男方抚养
如果未成年子女在10周岁以上的,应该考虑子女的意见,并尽可能照顾子女的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规定;“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协议轮
2022-04-17 15,340 -
父母离婚后孩子的抚养权如何判决
(一)两周岁以下子女的抚养权归属 首先,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二)两周岁以上子女的抚养权归属 首先,在有利于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可协议轮流抚养子女。十周岁以上的未成
2022-03-21 15,340 -
父母离婚孩子抚养权如何判
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第三十七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
2022-04-03 15,340 -
父母离婚孩子如何判抚养权
离婚后,哺乳期内的子女,以随哺乳的母亲抚养为原则。哺乳期后的子女,如双方因抚养问题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由人民法院根据子女的权益和双方的具体情况判决。第三十七条离婚后,一方抚养的子女,另一方应负担必
2022-04-20 15,340
-
01:35
离婚后母亲如何争取孩子抚养权
离婚后母亲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争取孩子的抚养权: 1、证明自己已作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 3、女方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4、证明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
481 2022.10.08 -
01:03
离婚后女方孩子抚养权如何分配
离婚时,女方能否得到孩子的直接抚养权与孩子的年龄有关,一般来说,如果孩子未满两周岁的,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具体来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可知,夫妻双方离婚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身关系不会因此而发生变动,父母双方均具
458 2022.04.17 -
00:46
离婚后男方如何争取孩子抚养权
离婚后男方争取孩子抚养权,可以从以下两种方式如下:1,法院为了子女的成长,一般不会轻易的改变孩子的生活环境。如果孩子一直跟随男方生活,子女跟随男方生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在这种情况下,男方可以准备一些证据证明孩子和自己共同生活和居住;二,证明
1,19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