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签合同一个月可以拿到多少工资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且不支付其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寻找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的个税完税证明、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的暂住证、考勤记录、社会保险缴纳记录、派工单、同事证言(离职在职的都可以)、录音录像或者其它有劳动者名字和公章或老板签字的的书面材料等,只要证明双方之间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就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其未签订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劳动者可以从第二个月开始要求用人单位支付未签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入职的第2个月开始,最多11个月)以及被拖欠的工资,从劳动者离职开始算,劳动仲裁时效为一年。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上班一个月未签劳动合同我辞职了也是有工资的。没签合同并并不代表劳动关系不成立,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便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只要劳动者付出了劳动,用人单位就必须依法支付薪资。
单位拖欠工资是一个常见的问题,你可以通过下面的方法解决: 1、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通常是劳动管理监察大队。 2、也可以直接申请仲裁。 3、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可以在拿到仲裁书后15天之内到法院起诉。 4、根据国家规定在仲裁或诉讼的时候,你可以要求除在规定的时间内全额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外,还需加发相当于工资报酬百分之二十五的经济补偿金。
-
没签合同半个月离职一般工资多少
没签合同做了半个月离职有工资。只要事实劳动关系存在,不管试用期存续几天用人单位都必须付给相应的工资报酬,同时试用期工资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用人单位拒绝发放的可以到当地有管辖权的劳动监察大队反映和投诉,催讨被拖欠的工资。
2020.12.15 144 -
4000元事假一个月工资可以拿多少钱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对于劳动者工资 4000,其事假扣除的金额问题,劳动者在一般事假期间一律不发给工资,一般会是扣除当天的工资。其具体金额请以劳动者一天的工资为准。
2020.05.01 344 -
死亡后可以拿多少个月工资
职工因工死亡,其近亲属按照下列规定从工伤保险基金领取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和一次性工亡补助金: (一)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 (二)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
2020.05.22 559
-
没签劳动合同一个月可以拿到多少工资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且不支付其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寻找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的
2022-03-30 15,340 -
干一个月,没签合同,没有有谁工资可以拿到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且无故拖欠其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寻找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
2022-04-16 15,340 -
拿到工资一个多月还没签劳动合同
首先没有在满一个月签订劳动合同,你可以要求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没有跟您签订劳动合同的,属于违法行为,您可以要求单位支付双倍工资。证据方面需要证明你们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比如
2022-02-20 15,340 -
干一个月也没签合同,工资能拿多少
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并且无故拖欠其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寻找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明资料如:工作证或工作牌(最好盖有公章)、工资卡交易记录、工资条、有公司名称的工装、去地税局打印并盖章
2022-04-08 15,340
-
01:04
工作一年多没签合同可以赔偿吗
工作一年多,用人单位却没有和员工签订合同的话,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给予员工相应的赔偿。具体的赔偿数额,需要结合员工的工资水平状况以及签订的合同的状况来进行判断。一般情况下,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用人单位就应当与劳
2,649 2022.05.11 -
01:10
工作两个月没签合同怎么办
工作两个月没签合同的,劳动者可以提起劳动仲裁,要求用人单位支付双倍工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可知,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因此,工作两个月用
1,701 2022.06.22 -
01:04
工资7000可以拿多少生育津贴
工资7000可以拿多少生育津贴,每个地区的规定都是不一样的。生育金是按照个人工资以及缴费基数来计算的,想要知道具体金额必须要知道缴费基数。如果缴费生育津贴低于工资的,由企业承担,其计算公式为缴费基数除以30再乘以产假天数计算。根据相关法律规
9,351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