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离职后必须要跟着去公司离职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离职就是离开现有的职位。公私机关的工作人员因退休、辞职、停职、免职、死亡等原因,脱离其所担任的职位。关于员工离职,用人单位应当给予办理离职手续,如果离职是由员工本人提出的,用人单位应当给其出具离职证明。离职证明与办理离职手续不是一个概念,离职证明是为了证明员工与原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关系,用于其第二次就业的时候,供新用人单位审查。 有的员工离职,需要原用人单位出具离职证明,那么用人单位有为其出具离职证明的义务。但是,如果员工不辞而别,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旷工处理;对于超过规定的旷工时限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因此,对于离职员工,用人单位应当加强离职程序的管理,即规定离职程序。按照离职程序辞职的员工,用人单位应当给其出具离职证明;没有按照离职程序辞职的员工,用人单位可以按照违纪处理。对于离职员工用人单位最忌讳的就是不予处理,即员工不找我,我也不找员工,这样的管理方式是有法律风险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离职后公司必须开离职证明。 1.《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2.领取失业补助,离职证明是重要的凭证。 3.只有开具了离职证明,才能有凭据去自己所属的人事关系所在地办理离职员工的人事关系以及社保和公积金的转移。
-
员工离职当月公积金公司必须交吗
离职当月公积金还是公司缴纳,一般来说,月初及月中离职的,当月社保停缴,一般情况下当月公司不会给员工继续发工资了,社保缴纳需要扣除上月工资,不便于操作,而且员工的新单位完全有时间在当月给员工上社保,所以停缴没有问题;月末离职的,当月社保一般由
2020.10.25 5,977 -
离职后公司是否必须开离职证明
离职后公司必须开离职证明。 1.《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 2.领取失业补助,离职证明是重要的凭证。 3.只有开具了离职证明,才能有凭据去自己所属的人事关系所在地办理离职员工的
2020.11.13 581 -
新员工离职后公司必须及时缴纳社保吗?
根据社会保险法社会保险费征收是与劳动关系的计算保持一致的,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离职当月也存在劳动关系,因此企业应该为员工缴纳离职月份的社保。一般公司在员工离职后一个月内会办理相关社保账户的暂停缴纳。
2020.08.03 294
-
公司要求离职员工必须去吗
具体情况情况具体分析,例如:工厂搬迁工人不去可以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计算,每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超过半年不足一年的,支付一个月工资,不足半年的支
2022-05-05 15,340 -
公司必须要员工离职证明吗?
1、公司必须为员工开具离职证明。 2、离职证明是指员工离开原企业时,由原企业所开具的关于该员工的受雇职位等信息的证明。离职证明是证明劳动者与原用人单位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的凭据,也是劳动者申领失业保险金
2022-11-28 15,340 -
公司要求离职前员工要去公司开离职证明是不是必须给
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15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劳动者应当按照双方的约定办理工作交接。用人单位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
2021-11-11 15,340 -
离职后公司必须开离职证明吗
是的。 单位不开离职证明可向劳动监察部门申诉、控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日内为劳动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
2022-05-13 15,340
-
00:58
公司员工离职赔偿标准
公司员工离职赔偿标准的规定如下:1、如果是用人单位主动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合同,并且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此时用人单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2、如果单位是属于非法解除,非法辞退,那么需要支付赔偿金;3、除用人单位维持或者提高劳动合同约定
3,488 2022.04.17 -
00:55
跟公司没签合同直接离职合法吗
跟公司没签合同直接离职不合法。只要产生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即使未签合同,也应当遵守相关规定。就算是单位没有和员工签劳动合同,但是员工也要按照正常的离职程序,提前一个月告知用人单位,并且办理工作的交接,要注意保留相关的证据才方便于日后维权。如
1,970 2022.05.11 -
01:03
公司拖欠离职人员工资怎么办
公司拖欠离职人员工资,员工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解决:友好协商解决;投诉举报;申请仲裁。公司拖欠离职人员工资,属于违法行为。具体来说,劳动者可以采取以下维权手段: 1、尝试和公司友好协商,要求单位依法支付工资; 2、如果协商不成,那么就拨打123
1,34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