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后共同生育2个孩子的税费是多少?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您这种情况下,再婚夫妻双方已经生育了两个子女,是不能再生孩子了,否则会罚款。根据《》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具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经夫妻双方申请、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一)夫妻双方或者一方为独生子女的;(二)经设区的市以上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确诊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三)曾患不育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四)夫妻双方均为少数民族的;(五)夫妻一方从事矿工井下作业连续五年以上,现仍从事该项工作,只生育一个女孩的;(六)夫妻一方从事外海、远洋捕捞作业连续五年以上,现仍从事该项工作,只生育一个女孩的;(七)夫妻一方为六级以上残疾军人的;(八)夫妻一方因非遗传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只生育一个女孩的;(九)再婚夫妻一方只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一般情况下,离异再婚的,如果双方都没有孩子,可以生育两个子女;如果一方已生育一个子女,可以生育一个子女。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
是不是2婚不能生育3个孩子?
关于生育政策问题,是由《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和各省的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现婚家庭的生育政策,各省差别较大,有的省规定再婚夫妻如果再婚前已经各自有一个孩子的,再婚后不能再生,生了算超生,要交罚款;但有的省规定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
2020.02.03 151 -
离婚后三个孩子的抚养费是多少
法院一般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抚养费的数额: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2021.01.29 228 -
离婚后三个孩子的抚养费是多少?
法院一般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抚养费的数额: 1、有固定收入的,抚养费一般可以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比例给付。负担两个以上子女抚养费的,比例可以适当提高,但一般不得超过月总收入的百分之五十。
2021.11.26 152
-
离婚后生2个孩子,再婚生育生育生育费交纳哪些税费?有什么规定?
您这种情况下,再婚夫妻双方已经生育了两个子女,是不能再生孩子了,否则会罚款。根据《》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具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经夫妻双方申请、县级卫生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一)夫
2022-03-21 15,340 -
离婚2个孩子抚养费是多少
子女抚育费的数额,考虑以下三个方面:①子女的实际需要;②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③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离婚后,不和子女一起生活的父/母一方,根据收入状况分为:①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数目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
2022-04-01 15,340 -
离婚后, 孩子的n+2, 孩子的抚养费是多少
抚养是义务与责任,一般应该是任何情况下都需要支付抚养费的。如果是现在没有经济来源的话,可以协商等有经济来源后,一起支付。以下是具体的抚养费支付标准: 1、有固定收入的,抚育费一般可按其月总收入的百分之
2023-02-13 15,340 -
离婚后2个孩子抚养费应该多少
离婚带两个孩子的话,具体抚养费的数额首先可以与对方商议,让对方支付全部或者部分抚养费;协商不成的,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判决。人民法院会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双方的负担能力和当地的实际生活水平确定。
2023-06-05 15,340
-
01:24
离异再婚能生2个孩子吗再婚夫妻满足特定的情况,也能再生育一名子女。2015年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了二孩政策。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的规定,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两名子女。因此,离异后再婚如果双方满足计划生育法的要求,可以再生育一个子女。这就要求,双方结合
2,011 2022.04.17 -
00:55
孩子家暴离婚2个孩子归谁在离婚的时候,男女双方往往都会想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首先有家庭暴力行为的一方在争取孩子抚养权上是非常不利的。因为家庭暴力行为可能会给孩子的身心健康都带来伤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如果一方有家庭暴力行为,尤其是对孩子实施了家庭暴力等行为
1,194 2022.04.17 -
00:47
离婚2个孩子怎么判父母离婚,如果两个孩子尚未满两周岁,即处于哺乳期的,则一般来说孩子应当由其母亲直接抚养。如果孩子已满八周岁的,则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即在解决其抚养问题时应当充分考虑其意见。如果孩子已满两周岁但不满八周岁的,则先由其父母对其抚养问题进行协商,
760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