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无效。双方应当在订立劳动合同、拟定劳动合同条款时出于自愿,要遵守诚实信用原则。欺诈、胁迫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劳动关系的一方违背了他们的真实意愿。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无效。劳动合同订立应遵循公平原则,核心含义就是要求劳动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为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用人单位免除己方法定责任如“一律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生死病老都与企业无关”等条款无效。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劳动合同主体、内容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否则不能产生法律效力。主体必须合法。即签订劳动合同的双方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资格和劳动者资格。内容必须合法,我国在《劳动法》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中,有很多强制性的规定,用人单位必须遵守。如果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则该条款无效。程序必须合法。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劳动合同无效情形的种类有:以虚假的意思表示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所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违背公序良俗签订的劳动合同无效;法律其他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几种
导致劳动合同无效或者部分无效主要有三种情形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2020.01.05 197 -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几种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2020.04.27 180 -
劳动合同的无效情形有哪几种
(一)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二)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三)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
2020.12.20 107
-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
按照法律规定,这种情形下导致劳动合同无效主要是以下这几种情况: (一)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法律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一方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企业与未满十
2022-04-18 15,340 -
劳动合同无效情形有哪些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按照法律规定,这种情形下导致劳动合同无效主要是以下这几种情况: (一)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法律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一方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企业与未满十
2022-04-18 15,340 -
劳动合同有哪些情形下无效劳动合同无效情形处理
按照法律规定,这种情形下导致劳动合同无效主要是以下这几种情况: (一)订立劳动合同的主体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法律规定签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一方必须是具有劳动权利能力和劳动行为能力的公民,企业与未满十
2022-04-13 15,340 -
劳动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情形
1、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2、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 3、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强制性规定的。对劳动合同的无效或者部
2022-11-10 15,340
-
01:11
担保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几种
担保合同无效包括两种,第一种是因主合同无效而无效,第二种是主合同有效,但担保合同本身无效。 若主合同出现了以下情况,不管担保合同内容如何,它都因主合同的无效而无效: (一)一方采用不正当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二)恶意串联,损害国家
2,121 2022.04.17 -
01:09
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
根据我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为: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 2、存在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合同; 3、合同形式、内容、格式都合法,但其订立合同的目的是非法的合同; 4、损害社
26,370 2022.04.17 -
01:08
借款合同无效的情形有哪些
根据我国相关司法解释可以知道,如果借款合同存在下面几种情形之一的,借款合同就属于无效合同: 第一,出借人是套取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又高利转贷给借款人,并且借款人事先知情或者应当知情。因为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出借人的资金必须来源于自己合法收入,禁止
1,658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