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递法丢失物品索赔原则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快递弄丢了东西,一般按以下标准赔偿:1、如果寄件人的快递保价了,应当按保价价值赔偿;2、如果没有保价的,按快递资费的5倍赔偿。以下是《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快递服务组织可不负赔偿责任:a)由于顾客的责任或者所寄物品本身的原因造成快件损失的;b)由于不可抗力的原因造成损失的(保价快件除外);c)顾客自交寄快件之日起满一年未查询又未提出赔偿要求的。2、《快递业服务标准》规定,信件类快件按照服务费用的2倍赔偿;包裹原则上按照保价实价赔偿,没有买保价的包裹将按照具体服务资费的5倍赔偿。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法,是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法律,并于1992年4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56号公布并施行。
分情况:如果是在网上买的东西,那么只需要联系卖家就可以了,通常卖家会补发一个,然后卖家再去找快递公司解决。如果是自己寄东西的包裹遗失了,那么可以打快递公司电话投诉,一般情况还是能找回来,但是找不回来的情况也是很常见的,找不会来就需要快递公司赔偿了。快递公司一般都是赔偿运费的三倍,但是如果进行了估价保护的物品,是可以按估价赔偿的。
-
邮政快递物品丢失理赔
邮政把快递弄丢了,有保价的,按照保价额赔偿分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保价额与邮件全部价值的比例对邮件的实际损失予以赔偿。 没有保价的,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号信件丢失、损毁的,按照所收取资费的三倍予以赔偿。
2020.03.21 575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什么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020.09.14 1,023 -
快递物品丢失赔偿标准
如果有保值,则按何值价格赔偿。如果无保值,原则最多只能按三倍邮费价格赔偿。司法实践中,在无保值的情况下,如果能证明所邮物品及实际价格,按原价赔偿,现已有案例。
2021.02.13 437
-
《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递法》对快递弄丢了东西怎么赔偿
快递弄丢了东西,一般按以下标准赔偿: 1、如果寄件人的快递保价了,应当按保价价值赔偿; 2、如果没有保价的,按快递资费的5倍赔偿。以下是《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快递
2022-04-04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递法对快递弄丢了东西怎么赔偿
快递弄丢了东西,一般按以下标准赔偿: 1、如果寄件人的快递保价了,应当按保价价值赔偿; 2、如果没有保价的,按快递资费的5倍赔偿。以下是《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快递
2022-03-21 15,340 -
快递丢失如何赔偿, 物品丢失如何赔偿, 快递丢失的处理原则是怎样的
1、作为快递,交付时在快递单据上写明快递货物与数量,贵重物品还应标明品牌、型号,越详细越好。快递员签收并给你快递单,就是代表对你所寄货物的确认。如有遗失,可依单据索赔。 2、对于快递保价,物品市价有高
2022-01-19 15,34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快递法对快递弄丢了东西怎么赔偿,第71条
快递弄丢了东西,一般按以下标准赔偿: 1、如果寄件人的快递保价了,应当按保价价值赔偿; 2、如果没有保价的,按快递资费的5倍赔偿。以下是《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的相关规定: 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快递
2022-04-04 15,340
-
01:04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诞生于1954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大会的一个重大贡献是一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确定了中国
13,509 2022.04.17 -
01:07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实施时间为199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是为了推动全社会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制定该法。1997年11月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
5,738 2022.04.17 -
01:02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对吗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权利一切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
3,951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