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肇事逃逸具体可以可分为哪些特定类型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以下7中不同的类型: 1.按行为人肇事后果的大小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轻微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和构罪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 2.按行为人在肇事后是否仅实施了单一的逃逸行为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单纯逃逸行为和转化逃逸行为。 3.逃逸行为是否造成了新的危害结果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导致新的危害后果的逃逸行为和未导致新的危害后果的逃逸行为。 4.按行为人的逃逸动机为标准,可以将逃逸行为划分为逃避抢救义务的逃逸行为、逃避责任追究的逃逸行为、既逃避抢救义务又逃避责任追究的逃逸行为。 5.按调整对象的范围大小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狭义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和广义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 6.根据逃逸行为在定罪量刑中的不同价值,可以将逃逸行为分为作为定罪情节的逃逸行为和作为量刑情节的逃逸行为。 7.按现行立法和司法解释的调整规范的规定为标准,将逃逸行为划分为定罪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加重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逃逸致人死亡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和指使的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以下行为可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 (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当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
-
哪些行为可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的行为有: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
2020.08.13 172 -
交通肇事逃逸具体规定有哪些?
关于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规定:不构成犯罪的,对驾驶人处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处拘留,并可吊销驾驶证。如果构成犯罪的,要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等依法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
2020.06.25 107 -
犯罪未遂具体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犯罪未遂形态的类型包括: 1、以行为的实行客观上能否构成犯罪既遂为标准,分为能犯未遂与不能犯未遂; 2、以犯罪实行行为是否已经实行终了为标准,分为实行终了的未遂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2020.10.22 88
-
肇事逃逸可以分为什么类型
肇事逃逸情形分类有一些八种: 一、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二、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三、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
2023-07-14 15,340 -
肇事逃逸可以分为什么类型?
肇事逃逸情形分类有一些八种: 一、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二、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事故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三、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
2023-01-16 15,340 -
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对事故事实不存在争议,撤离现场自行协商解决,达成协议,并留下真实姓名、联系方式后,一方反悔并报案的;交通事故当事人为及时抢救事故伤者,标明车辆和伤者位置后驾车驶离现场并及时报案等行为不
2023-08-10 15,340 -
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中的哪些行为可以认定为肇事逃逸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行为可以认定为交通肇事的逃逸情形: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
2022-04-14 15,340
-
01:00
交通肇事逃逸可以私了吗
发生交通肇事后,如果肇事司机逃逸的话,是不能采取私了的方法解决交通事故问题。此时,肇事司机应当及时投案自首,向交警部门承担行政责任,如果构成犯罪的,就要承担刑事责任。因为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相关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即使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3,195 2022.04.15 -
01:39
交通肇事逃逸后还可不可以自首
交通肇事逃逸后,还可以自首。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为了推卸、逃脱责任而擅自逃离事故现场的行为。自首,是指犯罪后自动投案,向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机关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所以,交通肇事逃逸与自首并不冲突,交通肇
1,365 2022.07.06 -
01:20
如何定义交通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行为人在发生了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逃逸是指逃避救助被害人的义务,一般来说,只要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不救助被害人的,就可以认定为逃逸。 交通肇事后逃逸,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的情形,由公安机
6,837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