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逾期未给债务人处理可否追究违约责任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购房人购房后与银行有债务关系,但未能履行,称之为住房贷款违约。借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贷款人按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对借款人追究违约责任:一、借款人不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二、借款人提供虚假文件或资料,已经或可能造成贷款损失的;三、未经贷款人同意,借款人将设定抵押权或质押权财产或权益拆迁、出售、转让、赠与或重复抵押的。四、借款人擅自改变贷款用途,挪用贷款的;五、借款人拒绝或阻挠贷款人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六、借款人与其他法人或经济组织签订有损贷款人权益的合同或协议的;七、保证人违反保证合同或丧失承担连带责任能力,抵押物因意外损毁不足以清偿贷款本息,质物明显减少影响贷款人实现质权,而借款人未按要求落实新保证或新抵押(质押)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法律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合同当事人未签字的,合同就未成立,未成立的合同不具有法律约束力,所以不会产生违约,不能追究违约责任。
合同履行不符合约定的,能够依法追究违约责任。根据相关法的规定,合同履行期间或者合同履行完毕的,但是发现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可以按约定追究违约责任,要求违约方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例如质量不符合约定。
-
合同未签字可以否追究违约责任
合同未签字可以追究违约责任,但要求合同上有当事人的盖章或手印。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当事人签字、盖章或按手印都可,但如果当事人既没有在合同上签字,也没有在合同
2021.04.18 88 -
债权人可否直接追究第三人的违约责任
合同一般是约束相对方的,当合同为第三人设定利益时,因不会危害第三人利益,因此赋予第三人债权请求权。合同不利益第三人时,就不应当对第三人产生法律约束力。所以民法典的观点是:这种情况下,不可以直接向第三人追究违约责任。
2021.02.18 125 -
延期完工是否可以追究违约责任
延期完工可以追究违约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履行义务或者采取补救措施后有其他损失的,应当赔偿损失。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违约
2022.04.13 456
-
逾期违约责任如何追究
首先看合同对违约责任是怎么约定的。有约定的按约定办理;如果没有约定的,那么就看一方违约给另一方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就赔偿给另一方造成的这个损失金额。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不足以赔偿,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还要赔偿
2022-10-13 15,340 -
购房人购房后与银行有债务关系,但未能履行,是否可以追究违约责任
购房人购房后与银行有债务关系,但未能履行,称之为住房贷款违约。借款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贷款人按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通则》的有关规定,对借款人追究违约责任:一、借款人不按期归还贷款本息的;二、借款人提供虚
2022-03-18 15,340 -
开发商逾期未办理房产证可以追究违约责任吗?
开发商逾期未办理房产证可以追究违约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除当事人有特殊约
2022-02-06 15,340 -
合同未签字可否追究违约责任
法律规定,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时,该合同成立。合同当事人未签字的,合同就未成立,未
2022-05-26 15,340
-
01:22
合同法逾期违约责任
逾期违约责任主要有以下: 1、违约方没有按约定履行合同义务的,给另一方造成了多大的损失,就赔偿给另一方造成的这个损失金额。如果约定的违约金不足以赔偿,给另一方造成损失的还要赔偿相应的损失。 2、当事人不履行或逾期履行,可以按合同约定的逾期赔
1,439 2022.04.15 -
01:27
缔约过失责任如何追究
对于缔约过失责任如何承担和追究,一般按当事人在合同中的约定执行,如果没有约定的,双方当事人可进行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1、假借
1,330 2022.04.17 -
01:02
哪些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
以下情形可以追究缔约过失责任: 1、假借签订合同,恶意的进行磋商;假借指的是合同任意一方当事人根本没有与对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意思,与对方当事人进行磋商只是借口,旨在损害订约对方当事人的利益; 2、故意隐瞒与签订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提供虚假
1,456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