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占罪客体要件中,其犯罪对象指的是什么,其犯罪对象又是什么呢?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侵占罪客体要件中,其犯罪对象指代为保管的财物、拾捡他人的遗忘物、发掘得到他人的埋藏物。具体来说: (1)代为保管的财物,包括:①受他人委托,如寄存、委托暂时照看。②无因管理。③依照有关规定而保管,如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财物应由其监护人代为保管。④依照某种契约如借贷、抵押等而持有代为保管。 (2)拾捡他人的遗忘物。包括:①所谓他人的遗忘物,是指出于自己的本意,本应带走却因遗忘没有带走的财物,如买东西将物品忘在柜台上。②遗忘物不等于遗失物。后者是失主丢失的财物,失去对财物的控制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也不知道丢失的时间和地点,拾捡者一般不知道也难以找到丢失之人。③遗忘物也不同于遗弃物,后者则是所有人或保管者不再需要而基于自己的意志加以处分而抛弃的财物。 (3)发掘得到他人的埋藏物,但这种发掘得到不能属于非法。其一般应出于善意偶然得到,如果其本身非法,如盗掘他人埋在坟墓中的财物,或明知他人将某物埋下而故意盗掘得到,就不是构成本罪,这时构成犯罪的,应以盗窃罪论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所谓动产,不仅指已在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占有、管理之下的钱财,而且也包括本单位有权占有而未占有的财物,如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拥有的债权。
-
职务侵占罪犯罪对象指什么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本单位即犯罪行为人所在的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的财物。 其包括: 1、已经在本单位的占有、管理之下并为本单位所有的财物; 2、本单位虽尚未占有、支配但属于本单位所有的债权; 3、本单位依照法律规定和契约约定临时管理、使用
2020.08.07 76 -
犯罪对象是指什么
犯罪对象是指法律保护的社会关系,危害犯罪行为。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和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包括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不同的层次。受法律保护的犯罪只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综上所述,这部分社会关系包括国
2022.04.17 1,153 -
职务侵占罪所侵犯的对象是什么呢
职务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财物,包括动产和不动产。所谓动产,不仅指已在公司、企业、其他单位占有、管理之下的钱财,而且也包括本单位有权占有而未占有的财物,如公司、企业或其他单位拥有的债权。
2020.03.09 86
-
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指什么,侵占罪的犯罪对象中的犯罪对象包括哪些
侵占罪客体要件中,其犯罪对象指代为保管的财物、拾捡他人的遗忘物、发掘得到他人的埋藏物。具体来说: (1)代为保管的财物,包括:①受他人委托,如寄存、委托暂时照看。②无因管理。③依照有关规定而保管,如无
2022-05-04 15,340 -
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什么
您好,所谓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的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刑法》第270条规定的侵占罪,其犯罪对象仅限于三种财物:一是代为保管的他人
2022-03-14 15,340 -
侵占罪的犯罪对象是什么?
侵占罪的对象有三类:一类是他人财物被行为人代为保管;一类是他人的遗忘物被行为人持有;一类是他人的埋藏物被行为人持有。侵占行为其实在生活中很常见,小到借用别人的一件物品,大到占取他人财产,刑法为了保障公
2022-07-02 15,340 -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是什么呢?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为犯罪客体决定犯罪性质,犯罪对象与犯罪性质无关;任何犯罪行为都必然侵害犯罪客体,但不一定都有侵害的对象;犯罪一般是通过侵害犯罪对象来破坏犯罪客体。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危害
2022-06-05 15,340
-
01:02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区别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区别: 1、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体受到损害,但犯罪对象不一定会受到损害。 2、犯罪客体决定了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不一定能够决定犯罪性质。 3、犯罪客体是构成任何犯罪的必要要件,但犯罪对象则不是构成任何犯罪
330 2022.05.13 -
01:06
什么是侵财犯罪
侵财犯罪,主要是指行为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夺取公私财物,或者是故意损坏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侵财犯罪的种类包含:抢劫罪、盗窃罪、诈骗罪、抢夺罪、聚众哄抢罪、侵占罪、职务侵占罪、贪污罪、挪用资金罪、挪用公款罪、挪用特定款物罪、敲诈勒索罪、故意毁坏
2,096 2022.04.17 -
01:15
什么叫职务侵占犯罪
职务侵占犯罪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职务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指的是:公司、企业或者是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将自己单位财物非法占据归自己所有,达到了数额较大的行为。其中,所谓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指行为人利用职权及其与职务有关的便利
1,80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