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朋友团伙盗窃是初犯,法院还是第二次办理取保候审我不好,怎么办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取保候审,是指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被刑事追诉而又未被刑事羁押之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 伤害案件符合取保条件的,可以取保。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申请取保候审: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取保候审不批准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例如申请人不交纳保证金或者不提供担保人,或者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等。
取保候审,是指侦查、起诉和审判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对被刑事追诉而又未被刑事羁押之人; 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以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 伤害案件符合取保条件的,可以取保。 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即可申请取保候审: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4)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取保候审由公安机关执行。 取保候审不批准的原因是比较多的,例如申请人不交纳保证金或者不提供担保人,或者不符合取保候审条件等。
-
团伙多次盗窃可以取保候审吗
根据我国刑诉法的规定,多次盗窃并不是不可以取保候审的情形,所以只要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的,就可以向申请取保候审,由办案机关决定是否采取取保候审的强制措施。可以取保候审的条件主要有四个,规定在《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中,办案
2022.04.12 843 -
好朋友借了我的钱不还我该怎么办?
关于朋友借钱不还如何处理的问题,欠款纠纷产生后的解决方式很多,如协商、调解和诉讼等。 1.对方有归还诚意,但暂时无还款或一次性全额还款能力的,可考虑给予适当合理的宽限时间或分期还款。 2.对方有归还诚意,但限于客观原因无法还款,基于诉讼时效
2021.01.19 327
-
朋友犯了团伙盗窃罪,能取保候审吗
可以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的保证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保证人必须与本案无牵连,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涉嫌的犯罪没有任何利害关系。保证人不能是本案的同案犯,也不能是本案的证人。否则,因为如果其本
2021-06-13 15,340 -
盗窃案我的朋友涉嫌盗窃罪被判刑十二年,我的朋友是否可以取保候审
你的朋友构成盗窃罪,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能否取保候审还要看具体的情况。根据《》第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
2022-03-14 15,340 -
团伙盗窃可以办理取保候审吗
具备条件就可以取保候审要符合一定条件: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但实行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3)有逮捕必要,但因患有严重疾病,或是正
2022-04-03 15,340 -
朋友盗窃,我可以申请取保候审么
朋友涉嫌盗窃能否申请取保候审?解答如下: 1、适用取保候审的条件 (1)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2)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的; (3)应当逮捕但患有
2022-04-28 15,340
-
01:17
朋友就是不还钱怎么办
朋友不还钱,可以进行催告或者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的相关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到期,且债务人未按照约定履行义务的,债权人可以进行催告或者提起诉讼。基于友情的考虑,大部分债权人不会提起诉讼,会优先选催告。在进行催告时
2,885 2022.04.15 -
01:26
朋友借钱好多年不还怎么办
朋友借钱好多年不还可以先协商解决,解决不了在去法院提起诉讼。朋友借钱后一直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甚至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拒绝还款的,可以告知其应当按时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如果该朋友仍然不还款的,债权人可以收集好相关的证据向法院起诉,申请支付
1,624 2022.04.15 -
01:12
好朋友欠钱一直不还怎么办
好朋友欠钱一直不还,以各种理由拖延还款,甚至以自己的行为表明拒绝还款的,可以告知其应当按时还款,否则将采取法律手段。如果该朋友仍然不还款的,债权人可以收集好相关的证据向法院起诉,申请支付令。债权人应当及时向人民法院起诉,避免超过诉讼时效。如
1,506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