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没有买社保辞职时是否有赔偿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保费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辞职,按照《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第一项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劳动者还可以要求用人单位补缴或赔偿社保费。如有争议,劳动者可向劳动仲裁委申请仲裁(不收费),依法维权。《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者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直辖市、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的数额支付,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本条所称月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厂不买社保辞职有赔偿。员工,因为工厂不买社保辞职的,可以要求工厂支付经济补偿金。工厂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有:1、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的;2、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3、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4、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5、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趁人之危,使劳动者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
-
员工辞职有没有赔偿金?
员工主动辞职一般没有补偿金。但如果是因为用人单位存在违法情形,比如拖欠员工工资,不给员工缴纳社保的,如果此时员工提出离职,用人单位需要赔偿经济补偿金给员工。
2020.06.28 128 -
员工工伤没有有买社保怎么赔偿?
员工发生工伤但用人单位未买工伤保险的,由用人单位支付下列工伤保险待遇:员工的住院伙食补助费;治疗工伤的医疗费用和康复费用;生活不能自理的,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的生活护理费;依法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等。
2020.02.29 181 -
员工主动辞职有没有赔偿?
员工主动辞职,若是属于个人原因的,用人单位不支付补偿或赔偿;若是因用人单位有法定过错行为的,如:未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经济补偿。
2020.06.07 152
-
公司没有为员工买社保,辞职时怎么赔偿员工?
劳动者可以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不缴纳社保费的,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三)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辞职,按照《劳
2022-04-07 15,340 -
没有买社保的员工辞职有补偿吗
用人单位没给劳动者购买社保的,辞职后也可以要求补偿的1、企业没有缴纳社保的,有企业补缴社保2、企业依法支付你工资3、没有年休假的,企业应赔偿4、没有社保,企业应支付你失业补偿金5、因企业没有缴纳社保,
2022-04-15 15,340 -
没买社保辞职有赔偿吗
可以主张经济补偿。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者在此类情况下辞职,是没有什么补偿
2022-03-14 15,340 -
公司没有给员工买社保, 员工主动辞职, 会有赔偿吗?
1,未购买社会保险,你可以要求公司补交。 员工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原因不同,赔偿或补偿不同,具体你可以参考下面的观点: 若公司是无合法理由辞退你,是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每工作一年支付2个月工资作为赔偿
2022-01-24 15,340
-
01:16
辞职有没有赔偿金
通常情况下,辞职是没有赔偿金的。 按照我国当前的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按照法律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符合劳动合同规定的,那么就要依法支付一定的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要求继续履行劳动
8,023 2022.05.11 -
01:12
企业辞退员工是否有补偿
企业辞退员工不一定有补偿,需要分情况来讨论。如果员工存在过错性的行为,例如出现了严重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的行为,这时候依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的规定,用人单位可以单方面地解除劳动合同,同时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补偿,而且也不需要支付任何经济赔偿。如
969 2022.06.22 -
00:58
没有买社保可以要公司赔偿吗
公司也就是用人单位,没有为本单位的劳动者购买社会保险的话,可能需要承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责任。具体来说,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未依法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劳动者可以单方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同时,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
4,330 202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