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伤赔偿超过一个月的有谁负责?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单位超过一个月申请工伤认定,那么申请认定之前的费用应该由单位承担。n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n用人单位未按前款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的,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按照本条第一款规定应当由省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的事项,根据属地原则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设区的市级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办理。用人单位未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时限内提交工伤认定申请,在此期间发生符合本条例规定的工伤待遇等有关费用由该用人单位负担。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工伤理赔超过一个月的能赔偿。职工发生工伤事故伤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不申请的,劳动者可以在工伤事故发生后一年内向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并理赔。
工伤理赔超过一个月的可以赔。职工发生工伤事故伤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用人单位不申请的,可以由劳动者或者其家属,在工伤事故发生一年内向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进行理赔。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遇有特殊情况,经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
工伤理赔超过一个月不能赔吗
1.工伤理赔超过一个月的可以赔。2.职工发生工伤事故伤害的,用人单位应当在三十日内向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3.用人单位不申请的,可以由劳动者或者其家属,在工伤事故发生一年内向劳动行政保障部门申请工伤认定,进行理赔。
2020.05.09 281 -
工伤赔偿以谁负责
按照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因此,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应当由工伤保险基金支付;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为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那么劳动者的工伤保险待遇就应当由用人单位承担。并且,拒不缴纳工伤的用人单位还将受到
2020.01.26 159
-
工伤赔偿超过一个月赔偿谁负责
单位超过一个月申请工伤认定,那么申请认定之前的费用应该由单位承担。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
2023-02-13 15,340 -
工伤认定超过一个月的费用谁负责
单位超过一个月申请工伤认定,那么申请认定之前的费用应该由单位承担。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
2023-02-13 15,340 -
工伤认定超过一个月费用谁负责责
单位超过一个月申请工伤认定,那么申请认定之前的费用应该由单位承担。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
2023-02-13 15,340 -
工伤认定费超过一个月费用谁负责?
单位超过一个月申请工伤认定,那么申请认定之前的费用应该由单位承担。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七条职工发生事故伤害或者按照职业病防治法规定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所在单位应当自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
2023-02-13 15,340
-
00:56
工伤赔偿不能超过多久
工伤赔偿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为一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一般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出之日开始计算。超过时效,则不受法律保护。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
3,118 2022.04.15 -
01:12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几个月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相关规定,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特殊情况可以延长,例如伤情严重或其他特殊情况,延长时间不得超过12个月。申请延长的,需要经过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的确认,而不能由员工与单位协商延长。也就是说,停工留薪的最长时间是2
33,261 2022.04.15 -
01:09
工资拖欠一个月怎么赔偿
工资拖欠一个月是否可以获得赔偿,需要根据处理结果来定。处理方法如下: 1、沟通协商解决。不管是在职还是离职,不管是无故拖欠工资还是不发工资,都应先通过正常的渠道,与公司主要负责人进行沟通协商,弄清楚拖欠或不发的原因,再选择合理的方法去处理;
4,830 2022.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