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驾取保候审后还会减刑吗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前款规定的“道路”“机动车”,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刑事诉讼法》 第六十五条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 (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 (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 (四)羁押期限届满,案件尚未办结,需要采取取保候审的。 取保候审、监视居住由公安机关执行。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检察院对于公安机关移送起诉的案件,应当在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重大、复杂的案件,可以延长半个月。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的案件,改变管辖的,从改变后的人民检察院收到案件之日起计算审查起诉期限。 所以醉驾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取保候审不影响审判程序,取保候审后,在法院使用简易程序开庭,与是否判决实刑没有直接关系。
醉驾后取保候审出来如果符合应当判刑的情形还会被判刑。取保候审与是否判刑没有关联。取保候审是相关机关对犯罪嫌疑人采取的一种暂不羁押的处理。对应当逮捕的人犯,如发现有严重疾病,或者是正在怀孕,及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或罪行较轻的人,即可采取取保候审的措施。
-
醉驾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吗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行为人醉驾的,将构成危险驾驶罪,将被判处拘役,并处罚金,被取保候审后,仍然会判刑。取保候审只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保证人或者保证金,保证其不逃避审判或者妨害后续侦查
2022.04.12 2,659 -
醉驾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
办理了取保候审也可能会被判刑,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强制措施,并不代表办理了就一定无罪,一定不会被判刑。办理取保候审后需要看犯罪嫌疑人是否真正存在有犯罪行为,如果经过侦查认定犯罪事实存在,移交检察院提起公诉后,经过法院审理仍会判刑。
2020.06.25 65 -
醉驾取保候审取保后还会被判刑吗?
办理取保候审和判刑是没有关系的,取保候审之后,依然会被判刑。醉驾会构成危险驾驶罪,当事人会承担刑事处罚,公安机关会对其采取强制措施,但如果当事人办理了取保候审,是可以暂时不被关押,等候法庭审理的。
2020.01.06 180
-
醉驾取保候审后会被减刑吗?
要看伤情怎么样。委托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了解整个案件的具体经过并对案情做出判断并及时为其提供法律帮助、申请取保候审、递交不予逮捕的书面法律意见等。在审查起诉阶段,辩护律师经过阅卷,获得侦查机关所指控的本
2022-02-20 15,340 -
醉驾取保候审后能减刑吗
1、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一种强制措施,是有条件的在外等候开庭,并不代表案件的完结。是否判处刑罚由法院根据案情决定。 2、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
2022-05-10 15,340 -
醉驾取保候审取保候审后还会被判刑吗
1、取保候审只是刑事诉讼过程中一种强制措施,是有条件的在外等候开庭,并不代表案件的完结。是否判处刑罚由法院根据案情决定。 2、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是指在刑事
2022-04-03 15,340 -
醉驾取保候审后还会判刑吗?
被取保候审说明不是酒驾,而是醉驾,涉嫌危险驾驶罪,处拘役,并处罚金,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相关法律规定: 《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
2022-04-06 15,340
-
01:08
取保候审之后还会判刑吗
取保候审之后不一定会判刑。取保侯审后是否还会判刑还要看取保候审期限届满后,法院作出有罪还是无罪以及是否追究刑事责任的判决。因为取保候审只是一种强制措施,这与判不判决没有直接关系。所以,行为人取保候审后的进一步处理,要看法院审理后的判决结果:
11,291 2022.10.16 -
01:02
取保候审以后还会被判刑吗
取保候审指的是,侦查阶段中,由公安机关采取的强制措施,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取保候审: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独立适用附加刑;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等。但判刑需要刑事诉讼进行到审判程序才进行,两者的诉讼阶段不同,不存
1,189 2022.04.17 -
01:21
取保候审后还会进去吗
犯罪嫌疑人取保候审后,如果违反下面几点义务的,可能会被逮捕:首先,犯罪嫌疑人没有经过执行机关批准离开居住的市、县;第二,如果住址、工作单位或联系方式变动,没有征得决定机关同意;第三,在传讯时没有及时到案;第四,干扰证人作证;第五,毁灭、伪造
2,776 2022.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