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的生活费用如何确认?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员工的生活费用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相关法律法规如下: 一、《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观调控。 第四十七条用人单位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和经济效益,依法自主确定本单位的工资分配方式和工资水平。 第四十八条国家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的具体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报国务院备案。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第四十九条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应当综合参考下列因素: (一)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二)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三)劳动生产率; (四)就业状况; (五)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确定标准如下: 被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未成年子女的扶养费金额的计算将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的经济能力以及当地的生活水平来综合确定。
被扶养人生活费的确定标准如下:被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未成年子女的扶养费金额的计算将根据子女的实际需要,父母的经济能力以及当地的生活水平来综合确定。
-
工伤事故责任中如何确认生活护理费的赔偿金
工伤事故的护理费赔偿根据职工有无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确定。对于完全生活不能自理,按统筹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支付护理费;大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按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40%支付;部分生活不能自理,按统筹地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0
2020.12.19 79 -
被扶养人生活费如何确定
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 1、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 2、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 3、但六十
2022.08.09 246 -
新入职员工如何确认试用期
试用期未满的员工再次入职,用人单位一般不可与劳动者进行二次试用。根据法律规定,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若劳动者离职后的工作技术和能力,因身体条件、主观意愿等发生变化的,可以酌情约定试用期。
2020.12.16 154
-
员工如何计算生活费用
员工的生活费用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相关法律法规如下: 一、《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
2022-04-22 15,340 -
员工的基本生活费用怎么确定?
员工的生活费用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企业自行确定。 相关法律法规如下: 一、《劳动法》第四十六条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国家对工资总量实行宏
2022-04-18 15,340 -
肇事后被人生活费用如何确定?
一、交通肇事范围如何确定交通肇事是指车辆行为人在行驶过程中,发生碰撞、碾轧、刮擦、翻车、坠车、爆炸、失火等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等交通事故,承担事故相应责任的情形。交通肇事所致的社会危害性达到一定程度,符
2022-10-11 15,340 -
中,被人生活费的如何确定
一般来说,按照对应户口计算赔偿标准r但伤者事故前在城镇生活满一年,其被抚养人生活费按城镇标准计算。
2022-10-22 15,340
-
01:03
如何区分生产费用和期间费用
生产费用应当计入产品成本,而期间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生产费用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所耗费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总和。计算生产费用,考核生产费用计划执行情况,分析各项费用要素的比重的变化,有利于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包括进行商品生产发生的费用
5,104 2022.05.11 -
00:51
工人工伤误工费和生活费怎么计算
工人工伤误工费和生活费的计算如下: 1、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2、生活费标准为本单位职工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 要求医疗机构出具诊断证明,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可知,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
1,364 2022.05.11 -
01:16
拆迁中企业员工安置费用如何计算
一些省市对拆迁企业员工的安置费进行了规定,如北京市就对此做了规定。北京市规定拆迁企业员工的安置费标准按照上个月北京市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的。 如果拆迁中企业与员工解除了劳动关系的,员工的安置费用就应当按照《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计算。依据《
1,147 2021.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