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约责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有哪些
该咨询为用户常见问题,经整理发布,仅供参考学习!
我也有类似问题!点击提问
违约责任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既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的责任形式,也可以约定违约责任的范围及损失的计算方法。具体表现在当事人可事先约定违约金的数额、幅度,可以预先约定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法甚至确定具体数额,同时也可以通过设定免责条款限制和免除当事人可能在未来发生的责任。但是,违约责任可由当事人约定,并不是说当事人未约定违约责任的,不发生违约责任。当事人一方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这是法律赋予合同的效力,即使当事人未在合同规定违约责任,违约方也须依法律的直接规定承担违约责任。当事人之间约定的违约责任应当限定在法律允许范围之内。为了保障当事人约定的违约责任条件的公平合理,法律也要对其约定予以干预。如果约定不符合法律要求,也将被宣告无效或被撤销,从而适用法定的违约责任。
对内容有疑问,可立即反馈反馈
合同中违约责任的形态有: 1、继续履行; 2、采取补救措施; 3、赔偿损失; 4、违约金; 5、定金责任。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承揽合同违约责任有: 1.标的质量的责任,未按合同规定的质量交付定作物或完成工作,定作人同意利用的,应当按质论价; 2.标的数量的责任,交付定作物或完成工作的数量少于合同规定,定作人仍然需要的,应当照数补齐,补交部分按逾期交付处理; 3.包装定作物的责任,未按合同规定包装定作物,需返修或重新包装的,应当负责返修或重新包装,并承担因此而支付的费用。
-
滞纳金法律允许的范围
滞纳金指针对不按纳税期限缴纳税款或者不按还款期限归还贷款,按滞纳天数加收滞纳款项一定比例的金额,它是税务机关或者债权人对逾期当事人给予经济制裁的一种措施。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所谓法定性,是指滞纳金是由国家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款
2020.10.13 508 -
房屋卖方违约责任的范围有哪些
房屋买卖中的违约责任主要是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赔偿损失。一方未支付价款的,另一方可以要求其支付。如何承担具体的违约责任,应当根据房屋买卖合同和实际违约情况确定;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
2022.04.15 130 -
买卖合同违约责任范围有哪些
买卖合同的违约责任主要为: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买卖合同中的违约主要表现在:一是一方无正当理由不交或不收货;二是一方无正当理由不适当履行。
2021.04.28 115
-
违约责任可以由法律允许范围内约定么
违约责任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既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的责任形式,也可以约定违约责任的范围及损失的计算方法。具体表现在当事人可事先约定违约金的数额、幅度,可以预先约定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
2022-04-10 15,340 -
违约责任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当事人约定吗
违约责任可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由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既可以在合同中约定违约的责任形式,也可以约定违约责任的范围及损失的计算方法。具体表现在当事人可事先约定违约金的数额、幅度,可以预先约定损害赔偿额的计算方
2022-03-15 15,340 -
违约责任有哪些责任范围
违约责任的承担形式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赔偿损失、和支付违约金。根据《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七条的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
2022-07-03 15,340 -
合同的违约责任有哪些范围
《民法典》第57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因此,违约责任形式具体如下: 1.继续履行 继续履行主要适用于拒绝
2022-06-26 15,340
-
01:01
合同法的违约责任有哪些
关于合同的法律违约责任有: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若对方的违约行为,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过错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且可以同时请求对方承担赔偿损失的违约责任,以保障自己的损失得到最大程度的赔偿;但是解除合同与继续履行,这两
542 2022.04.25 -
01:17
合同违约责任的形式有哪些
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五种合同违约责任的形式,分别为: 1、继续履行。即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合同,构成违约,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要求对方承担继续履行合同债务的违约责任; 2、采取补救措施。双方当事人鉴定合同后,一方有违约行为,
1,667 2022.04.15 -
01:03
隐形股东在法律上允许吗
隐形股东,从法律上来说是隐名股东,也是实际投资人,是指按照书面或者口头协议,来委托他人代其持有股权者。 隐名股东在法律上是允许的,但是,当隐名股东的权利受到损害时,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将要承担较大的风险。 隐名股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保护自己
859 2022.05.27